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明星臉”真值那麼多錢嗎?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9日 07: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孫紅雷據説是電視劇片酬最高的男星

楊冪是近來片酬上升最快的女星之一

  日前,2011年中國國際影視節目展在北京舉辦,展會上出現的熱錢涌動、演員酬勞飛漲等現象,再次引起人們的注意。

  有業內人士透露,以前拍攝一部電視劇,演員的片酬佔整個製作費的40%左右,而現在演員片酬普遍佔到60%左右,高者甚至達到80%,剩下20%的費用怎麼可能製作出高質量的優秀作品?於是,在高片酬下,眾多電視劇只能粗製濫造,以收回成本,這也漸成一種現象。眾多高片酬明星主演的電視劇並不能都在市場上“叫座”,有的乾脆就在片庫裏“爛”了。這樣的壞賬究竟由誰來埋單?製作人紛紛感嘆“玩不起”“明星臉”了。更讓人擔心的是,一旦資本泡沫破滅,那又會是何種光景?

  電視臺過於依賴“明星臉”拉動收視率

  電視臺過於依賴“明星臉”拉動收視率,長久以來是公認的哄抬片酬、助長演員漫天要價的原因。曾幾何時,70萬元被認為是電視劇單集成本的“天花板”,如今一集一個演員就得支付60萬,一人片酬就要頂破一部劇的成本,難怪現在動輒單集成本破百萬,也難怪有製作人一聽這消息就決定偃旗息鼓,感嘆:“一個人拿走1800萬再加稅,這得需要投資人多大的雄心和膽量?這樣‘慣著’演員根本是在豪賭。”

  據傳,現在演員開價30萬一集已成家常便飯,電視劇“一哥”孫紅雷按拍攝天數來收取酬勞,30萬一天,每天只工作8小時,連化粧時間也算在裏面;因《宮》爆紅的楊冪,也要40萬一集才請得動。

  對此,香港最早“北上”的導演之一、電視劇《新萍蹤俠影》導演李惠民在談到內地電視劇的不足之處時,毫不避諱地稱:“內地有演員拍了一個好戲,之後就多加20萬、30萬,感覺很了不起,其實沒什麼了不起的,他們不值這個價錢。”他認為,內地電視劇想走好,要平衡發展,不能只找明星。一個好的電視劇,演員、導演、劇本、燈光、攝影等,都要講一個整體的配合。

  內地電視劇演員片酬已經趕超日劇美劇

  《幸福像花兒一樣》的製片人張謙透露,影視圈從今年7月份開始出現明顯的“演員荒”,“幾十部影視劇主角找的就是那十幾個演員。演員單集的價位一路飆升,去年6萬,今年開口價25萬,更有甚者,25至30集電視劇的男女一號的戲,演員只給劇組35天、40天的時間,有的還要串戲。”另有業內人稱某一線演員報價已超70萬,招來一地口水,包括高群書、汪海林在內的製作人卻紛紛表態“確有其事”:“很多內地演員的片酬已經超過日劇甚至部分美劇的演員了,這樣的增長速度令人咋舌,但也不完全是壞事,等它慢慢看齊甚至反超海外的時候,片方同樣出四五十萬一集的價格,就能請到更有號召力的演員,競爭空間也更大。”

  近年來,電視劇演員片酬飛漲,引發行業內不少人的不滿,也引起管理部門關注。今年2月,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下屬的電視製片委員會舉辦2011年年會,首次設置“最佳職業道德演員獎”,希望以此樹立行業道德標桿,讓更多演員提高職業素養,最終該獎項由李雪健和薩日娜獲得。電視製片委員會當時曾計劃與同屬於一個協會的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共同制定“演員黑名單”,以達到表揚優秀、懲戒不良的目的,並進行了多次溝通。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把建立“自律機制”和“懲戒機制”列為2011年年會的重要議程。其中有導演投訴稱,某個最近一兩年躥紅的女演員,惡性索要片酬,“對一部投資只有1600萬元的現代戲,居然要1000萬的片酬,這種現象非常不合理”。還有導演投訴稱,高片酬並沒有換來相應的敬業態度,部分演員在片場用極端粗暴和骯髒的語言辱罵甚至毆打導演,不少大牌演員隨意改劇本,不與年輕演員對戲,甚至辱罵對手,強化自己戲份兒。

  片方與演員對市場達成清醒的共識是當務之急

  演員價格飛漲是“周瑜打黃蓋”嗎?無論是付錢的“周瑜”,還是得錢的“黃蓋”,他們都有共同的目的:個人絕不會虧本。資本、市場與演員三者的矛盾如何解決?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電視劇市場的發展現狀是畸形的。在美國、日本和韓國,一般演員片酬佔到電視劇總投資的30%就已經非常高了。而大部分內地電視劇粗製濫造,其原因就是因為花在演員片酬上的比重太大,造成總投資的不足,導致電視劇質量下降。

  對於演職員工的漲價,很多當事人受訪時,都拋出這麼一句話,“這是市場的需要決定的。如果我們不值這個價,製作方也不會請我們。”然而,這個“市場的需要”事實上有很多的虛假成分在裏面。目前,市場上的影視公司總計有3000家左右,其中部分是“官辦”公司,例如各廣電集團旗下的影視公司;還有少量上市公司;而超過半數以上的公司則是民營的。眼下片方與演員對市場達成清醒的共識才是當務之急:兩者雖有互相借重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合作共贏而不是互相擠壓,更不能都只盯著虛擬的大蛋糕,只要掙錢就行,失去底線。無論店大欺客還是客大欺店,都不是業界以及觀眾們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