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事有信則利無信則廢 合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9日 08: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事有信則利,事無信則廢,作為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石,信用不僅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金融服務中也成為規範借貸行為的一個重要工具,在廣大農村地區尤其如此。面對金融服務相對不足,農村群眾信貸需求又日益旺盛的新形勢,有關部門合力推進信用體系建設顯得十分重要。

  近年來,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初見成效,這對增加對農村地區的信貸投入産生了積極推動作用。央行日前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金融機構對農村地區的信貸支持已經達到1.4萬億元。通過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信貸風險得以有效防範,農民的信用意識得到提高,農村地區的信用環境進一步改善。更重要的是,通過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農村的社會管理機制得以創新,被評定為“信用村”、“信用鄉(鎮)”的地區治安狀況良好,這也充分體現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綜合效應。

  但我們也注意到,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尤其在信用評定方面,還有不少亟待改進之處。比如,不少地區的信用評定工作由不同金融機構單獨來開展,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有各自的信用評價辦法,但都主要針對那些有貸款需求的農戶。然而,這一評定方式下發放的貸款額度卻是有限的,少則3萬元,多則5萬元。如果將這部分錢用作單家單戶的週轉資金是可行的,但是對於從事規模化生産、資金需求額度較大的農戶來説,就是遠水難解近渴。隨著農村集約化生産方式的推進,不少農戶通過規模化種植、養殖來發展自己的産業,其資金需求非常旺盛,這種“單打獨鬥”的評定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可喜的是,不少省(區、市)已經發現了這一問題並匯集多方力量,努力改善這種狀況。比如,在山東省棗莊市,當地宣傳部通過自有渠道,蒐集農戶信息,評選出鄉風、鄉貌良好的村鎮;在濰坊市,當地共青團組織積極支持農村青年創業,評選出具有良好信用的青年,對他們進行貸款支持;在廣西,當地婦聯組織評選出講誠信、有創業想法的婦女,為她們提供小額貸款,支持她們創業。

  可以看到,在各地宣傳部門、共青團、婦聯等組織的合力助推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已經不再是金融機構的事情,相關部門也創新形式和載體,積極投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之中,再輔以各地金融機構自己調研得來的信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步伐漸行漸快。

  在“三農”金融服務持續推進的同時,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更應該變為一項系統性和長期性的工程,應通過多部門形成合力,科學、合理地整合農戶信用指標,調整指標權重,建立簡明實用的農戶信用信息採集與評級系統。這一做法不僅能對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提供信息蒐集的便利性,同時對深化農村金融改革試點也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