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人口將面臨雙重危機 :老齡化和廉價勞動力短缺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8日 17: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人口將面臨雙重危機 老齡化和廉價勞動力短缺

  《紐約時報》刊文:老齡化和廉價勞動力短缺,將為這個國家帶來深刻變化

  有關數量龐大的人口對中國發展是福是禍的討論一直未曾停止,描述中國過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未富先老論”數年前流行中國,但西方觀察家及媒體最近提出新觀點,認為中國人口面對的不僅僅只有老齡化難題,中國經濟近30年來高速增長所倚重的廉價勞動力也將面臨短缺危機。美國媒體日前刊文以上海為例,分析了這兩種人口難題的形成和對中國的影響。編譯/章河

  由於在經濟尚未趕上發達國家水平前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論”數年前曾流行中國,但西方觀察家及媒體最近提出新的觀點,認為中國人口面對的不僅僅是老齡化危機,中國經濟近30年來高速增長所倚重的廉價勞動力也將面臨短缺危機。美國《紐約時報》日前刊文以上海為例,闡述和分析了這一新觀點。

  “銀發城市”正成為趨勢

  眾所週知,上海是個經濟高速增長和迅速實現現代化的城市,充滿青春活力色彩,但有關上海另一個不太被人關注的事實是,這座城市的建設者正在迅速變老,20多年的老齡化積累,10年的人口負增長,使得上海老齡化速度逐年飆升。

  中國大陸這座最現代化的城市至少有20%的人口年齡在60歲以上,而60歲是中國男性的退休年齡。根據上海社會科學院所做的研究,退休老年人在上海逐年增多的老年人口中佔有越來越高的比重,今後每年將新增10萬人。而從2010年到2020年,上海每年新增超過60歲的老年人的數字將達到17萬。

  到2020年,上海將有超過1/3的人口年齡超過59歲(以現有1360萬人口計),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上海的社會結構,併為經濟和金融發展帶來新的壓力。

  在中國,類似的人口變化趨勢不僅僅發生在上海。人口專家認為,“銀發城市”正成為中國人口發展歷史上另一個最大的變化趨勢,將給整個國家帶來深刻改變。

  而中國政府也在努力支持研究如何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上世紀50年代開始實行的鼓勵生育政策以及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國人口以極快的速度增長,造就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勞動力群體,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執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使中國總的生育率很快從1970年的5.8降到1980年2.24,接近更替水平;然而由於年輕人口比例過大,人口增長慣性不可避免,為了更快地降低人口增長速度,政府在1980年開始實施獨生子女政策。並最終使中國少生了39000萬人。

  戶口限制年輕勞力進城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依靠曾經看似無窮無盡供應的廉價勞動力,造就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但中國如今有可能很快就要面對勞動力短缺問題的挑戰。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大部分人口的壽命越來越長,更多的人願意生育更少的孩子,這種現象在經濟發達歐美國家以及日本韓國等國家隨處可見,這種趨勢以及過低的人口出生率將造成年輕人口與老年人口之間的嚴重失衡。發達國家為了應對低生育問題都採取各種措施,但收效甚微,以至於一些人口學家認為生育率一旦降到很低便很難再提高。

  中國有人口學家把打破造成城鄉二元結構、限制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戶口登記制度看作解決城市老齡化問題的途徑之一,希望改變這一限制年輕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制度可以緩解城市廉價勞動力短缺危機,但官員擔憂一旦放開戶口限制的大門,將引發人口毫無控制的涌向大城市。

  工廠向勞力充足地方轉移

  隨著中國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工人數量供應越來越少和工資水平的提高,中國不得不面對生産線和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向亞洲其他經濟落後國家轉移的風險,經濟增長也將會因此面臨壓力,這些城市必須把經濟增長的動力放在提高服務業和信息産業為基礎的産業上去。

  “過去二十多年,中國體驗了人口中高比例工齡人口所帶來的優勢,但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左學津(音譯)説,“隨著工齡人口占人口比例逐漸降低,我們勞動力成本方面的競爭力將降低,越南和孟加拉國這樣的國家對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越來越具有吸引力。”

  最為明顯的是印度,世界上另一個正在逐漸崛起的人口大國,擁有比中國更多的年輕勞動力和更廉價的工資水平,將從中國産業轉移中受惠。左學津介紹説,即使在中國國內,許多外國投資者也開始把工廠從上海和其他東部發達城市向內陸轉移,那裏的勞動力成本更低,勞動者也更年輕。

  案例探究 中國人不習慣到養老院養老

  雖然人口問題對今日的上海還看似遙遠,引不起太多人的重視,但人口結構改變對上海造成的實際影響已經開始顯露端倪。《紐約時報》文章舉例説,如果上海是未來中國的象徵,那今天靜安區就是明日的上海。靜安區內60歲及其以上人口已佔到該區總人口的近30%,兩年前這一數字還僅僅是22.34%,預計到2015年,60歲以上的老人仍將佔到32.03%,而在2020年為39.59%。

  一批受到過培訓的社會工作者承擔起了照看這些老年人的責任,他們定期到這些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探訪,幫助他們打發部分孤獨時光和解決一些醫療問題。在許多富裕國家,許多年紀過大的人都會選擇到養老院度過余生,而在中國,與老齡人口的龐大數字相比,有這一個習慣的老人還很少。

  今年春天某日早上10點,陳美鵑(音譯)走過一個狹窄搖晃的木梯,來到住在二樓的百歲老人梁雲瑜(音譯)家裏,她已經在這裡住了58年。陳美鵑平均每天要探訪5到6個這樣的老人,每次到他們家裏,她都要與他們聊上一小會兒,對於梁雲瑜這樣的百歲老人,陳要付出更多精力,每週要去看2到3次,而她總共負責的老人超過200人。

  “我女兒總是要我搬到她家裏去住,但我總不好意思,”梁雲瑜老人説,“我擔心會死在她家裏,因此更想呆在這兒。”她的兒子,76歲的扎玉衡(音譯),是一個退休紡織工人,也是有孫子的人,目前和母親住在一起。“他把我照顧得很好,”梁雲瑜老人説,“但我怕讓兒子跟我住在一起,給他添了不少負擔。”

  扎玉衡對此則毫無怨言,他説:“每天早上我只是把洗臉水端給她,水不熱也不涼,剩下的事她自己全幹了,自己起床,疊被子,甚至自己做飯吃。”

  1998年,張明生(音譯)在遠離市中心的工業區開辦了上海第一傢俬人養老院,如今,這裡已有95%的床位出租出去。“過去,人們不願意到養老院來生活,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沒有後代的人才會到養老院去,”張明生説,“現在,一般人都認為到養老院養老很普通。”

  張明生所辦養老院裏居住的老人的平均年齡在85歲左右,大部分是幾個人同居一室,床位之間彼此隔開。白天,許多老年人聚集在放滿椅子的走廊裏聊天或者只是望著遠處發呆。

  媒體觀點 生育政策難兩全其美

  《紐約時報》文章認為,以老齡化現象為代表的人口難題已經引起中國官員和學者們的關注,他們努力想找出應對之道,但發現沒有簡便易行的解決途徑,人口專家認為所有的解決辦法都是“補了東墻,漏了西墻”。

  中國人的退休年齡在50歲到60歲之間。推遲退休年齡是解決因老齡化對養老金體系造成壓力的手段之一,但此舉不但會使年輕人更難找到工作,也會引起一部分年屆退休年齡的老人的不滿。解除限制內部人口自由流動的戶口政策容易引起人口大規模遷移,而放棄獨生子女政策提高人口生育率則將使中國面對更加嚴重的人口過度增長危機。

  不過,中國政府目前也在改進獨生子女政策,允許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生育第二個孩子,另外也取消了生二胎必須要在生育第一個子女後四年的政策限制。但中國政府還是難以面對取消獨生子女政策的政策風險。

  另外,即便沒有獨生子女政策的限制,也不會對緩解人口雙重危機有什麼實質幫助。人口專家認為,中國內陸省份的貧窮家庭或許會生育更多孩子,但增長中的中産階級家庭更傾向於只生一個孩子。

  “生育更多的孩子只會改變人口構成結構和推遲老齡化,”復旦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的任遠(音譯)教授説,“但對改變老年人的絕對數量沒有任何幫助,老齡人口的龐大規模已經是現實。養老院需要增加的床位和照顧這些老年人所需的勞動力都已是不可更改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