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機構298億元接盤大宗交易 自買自賣現象很嚴重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8日 07: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韓迅

  核心提示:大宗交易基本以折價成交,機構在大宗交易中往往所賺不菲;但近期,折價率明顯下降。

  9月6日,科倫藥業(002422)大宗交易的買方中一家“機構專用”席位,以每股59元價格從華泰證券海門解放東路營業部買入120萬股,成交總金額達到7080萬元。

  事實上,具備“門路”的機構們已經成為大宗交易重要的接盤者之一。

  截至9月6日,今年滬深兩市共計發生大宗交易3511筆,其中滬市1360筆,深市2151筆。兩市大宗交易總成交金額達到982.98億元,其中滬市473.69億元、深市509.29億元。

  而據本報記者統計,今年來機構的大宗交易買入金額達到298.48億元,佔總成交金額的30%左右。

  機構接盤298億元

  記者統計發現,截至9月6日,機構在滬市合計買入39.37億股,涉及總金額約242.05億元。15家券商總部頻繁出現,其中包括中信證券總部(非營業場所)、申銀萬國證券經紀總部、國泰君安證券總部、華泰證券零售客戶服務總部、安信證券總部、平安資産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平安資管)等等。

  其中,平安資管買入金額最大,32筆買單的總成交金額達到122.61億元;中信證券總部(非營業場所)買入金額達到26.44億元;國泰君安證券總部買入金額達到18億元;申銀萬國證券經紀總部達到122.48億元。

  在深市中,機構合計買入16.61億股,涉及總金額約56.43億元,其中“機構專用”席位今年以來出手153次,合計買入了16.3017億股“大小非”的減持股,涉及總金額達到51.53億元。

  也就是説,機構在兩市共買入298.48億元,佔全部大宗交易成交額的30.36%。

  由於大宗交易基本上以折價成交,機構們在大宗交易中往往所賺不菲。但近期,這一折價率出現明顯下降。

  8月份,滬深兩市大宗交易合計成交128.8億元,整體加權平均折價率驟降至5.09%,與7月份相比環比下滑超3成。機構當月大宗交易合計接盤9.23億元,折價率大幅縮減至3.3%。

  更有部分出現溢價成交。

  上周,大宗交易成交的77隻股票中有21隻為溢價成交,而且幾乎全部是大盤藍籌股。其中,又以金融服務行業佔據大頭,包括中國銀行、中信證券、交通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海通證券、興業銀行。興業銀行8月29日1筆大宗交易溢價率達到9.21%;中信證券成交2筆,溢價率達到9.13%。

  “自買自賣”現象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機構的大宗交易中,“自買自賣”現象非常嚴重。

  比如,記者統計發現平安資管32筆大宗交易的買賣雙方均為自身。比如,2011年1月4日當天,平安資管進行了10筆“自買自賣”的大宗交易,涉及8家上市公司,分別是江淮汽車、大商股份、銀座股份、興發集團、天士力、一汽富維、中海集運和海欣股份,涉及金額合計約6.18億元。從3月30日開始,平安資管則開始“自買自賣”銀行股,涉及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合計交易約28.55億股,總金額超110億元。

  5月份,監管層對上述自買自賣的異常交易已經介入調查。交易信息顯示,自5月3日之後,平安資管就從大宗交易平臺消失。

  除平安資管以外,中信證券總部(非營業場所)也出現11次“自買自賣”交易、瑞銀證券總部的11筆大宗交易中有4筆來自瑞銀證券總部、華泰證券零售客戶服務總部也有10筆“自買自賣”。

  甚至有機構選擇在大宗交易平臺上溢價自買自賣股票。

  2011年3月18日當天,光大證券“自買自賣”4筆大宗交易,分別是34萬股中國神華、120.75萬股浦發銀行、156.01萬股中國太保和79.84萬股中國北車,合計7153萬元。

  蹊蹺的是,光大證券上述4筆交易全部為溢價買入,中國神華、浦發銀行、中國太保和中國北車溢價率分別達到8.84%、9.7%、9.55%和9.63%。

  “雖然監管層對這種自買自賣的同日反向操作沒有明文禁止,但是一旦發現異常交易,監管層會要求基金經理進行合理性解釋。解釋不通,麻煩就很大。”上海一位基金經理告訴記者。

  2011年5月末,中國證監會發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導意見修訂稿》,其中規定“不同組合之間同日如果在特定證券上存在反向交易,監管部門要求對其因策略客觀需要的反向交易,公司應將決策依據留存備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