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評論:中國勒令康菲停産怎會是歧視外企行為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7日 19: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網北京9月7日電 (記者 李雲路 王建華) 拖延3個月之久而不能“徹底解決”的渤海溢油事故以“蓬萊19-3油田5日全部停産”而暫告一段落。

  鋻於肇事者美國康菲公司在處理溢油事故中的行動不力和涉嫌欺騙,中國海洋局下達的這紙停産令是避免海洋被進一步污染的必要選擇,是現階段保護公共環境和公眾利益的果斷決定。

  然而,這卻被某些西方媒體扣上“歧視在華外企”的大帽子,甚至猜忌中國嚴格監管的動機是出於自己的“雄心勃勃”的海上油氣計劃,並試圖改變20多年來西方石油公司一直參與的格局。

  英國《金融時報》7日刊發的一篇分析性報道就充斥著這樣的指責和猜忌,其“康菲溢油事件加劇在華外企擔憂”的標題,和“康菲在中國近海運營的一個油田發生的溢油事件已引發人們擔憂在華外企受到歧視”的導語,頗吸引受眾的眼球。

  在此次渤海溢油事故中,康菲公司先是“刻意瞞報”、後是“竭力淡化”,其拖拉、傲慢的處置態度不僅延誤了最佳時機,給海洋生態以及中國漁民造成重大損失,更是激起了中國民眾的憤怒。

  中國監管部門不得不給事故的“兩個徹底處置”設定最後期限,然而,滿口應承的康菲公司卻未在“大限”到來前完成它應該完成的“徹底排查溢油風險點、徹底封堵溢油源”的要求,中國監管部門除了勒令“停産”沒有別的更好選擇。

  英國《金融時報》誣指中國政府在這起事故表現出“歧視外企”和“排外”的態度,顯然是對中國監管部門“正常執法力度”的驚詫和不適應,其背後則是西方一些人“高人一等”“待遇特殊”的認識慣性。

  此次康菲溢油事故至少造成3萬畝蝦池成了油池,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億元,對於那些漁民來説簡直是一場“滅頂之災”,而對於海洋生態環境來説,其所造成的破壞更是“很難逆轉”的。

  截至9月6日,溢油累計造成5500多平方公里海水污染,給渤海海洋生態和漁業生産造成嚴重影響。目前,溢油造成的損失仍在調查評估中。

  事故發生後,蓬萊19-3油田鑽井和地質斷層的關係令專家們感到擔憂,而康菲公司受命進行的自查結果也提供了印證。目前,溢油風險點仍未徹底查清,溢油隱患仍未徹底排除。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勒令停産是不得已的、也是正確的。

  中國環境法專家認為,此次溢油事故已經涉及行政處罰和民事、刑事責任等法律責任,國家海洋局有權代表國家提出生態索賠,而“停産”是現階段必須做出的正確決定。

  當然,對於任何一個石油公司來説,油田是核心利益所在,停産是比較嚴厲的處罰。發生溢油事故的蓬萊19-3油田,作業方康菲公司持有49%的權益,合作方中海油持有51%的權益。

  停産處罰將使中海油每日凈産量減少6.2萬桶,若今年無法復産,中海油全年凈産量將減少800萬桶,約為全年産量目標的2.3%。這家“國”字號的石油企業受到的牽連和損失也是巨大的,“歧視”之説不攻自破。

  嚴格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充分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都是不可推卸的。假借康菲溢油事故渲染“歧視在華外企”和“中國排外”的論調應該休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