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院士專家在寧搭脈 物聯網熱潮面臨真功夫考驗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7日 17: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我對剛才的發言有疑問”、“我不同意你的觀點”——2011中國物聯網應用與標準大會6日在南京召開,這是記者在分論壇“金川戰略”院士研討會上見到的情景。

  可以插話、可以質疑、可以討教,沒有過多的陳腔濫調,學術當家的院士們對熱門的物聯網號脈,直指物聯網發展的關鍵癥結。

  轟轟烈烈,卻連院士都不識標準

  智慧交通、智慧電網、智慧家居、智慧財務,物聯網開始逐步“網”住我們的生活。“可惜,任何信息平臺的開發都是豎井式開發,沒有形成統一的服務開發平臺。”北京郵電大學陳俊亮院士指出,戶籍、財稅等各系統之間不連通,形成一個個的信息孤島,只要不在一個系統,緊挨著的兩個樓棟也不相干。

  北京郵電大學在陜西襄恒縣三荊溝煤礦試驗了他們的綜合平臺。煤礦原來只有井下瓦斯能自動感應,其他水、電、人工等各項數據都靠手抄。現在通過物聯網即時監控,明年可做到井下實況直接反饋到領導手機上。

  天津大學的姚建銓院士説,今天有三個會,他選擇來南京,因為想弄清楚物聯網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物聯網概念是國際電信聯盟2005年提出來的,國內發展物聯網轟轟烈烈,但是到現在,標準化建設還沒提上日程,物聯網的定義、應用範圍五花八門不統一。國際電信聯盟會儘快著手標準化建設的事務。”國際電信聯盟副秘書長趙厚麟這樣説。

  物聯“利器”,八九成依賴進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很大一個問題是傳感器及技術上,我們的水平跟國外差得很遠。高檔次的傳感器80%—90%依賴進口,我們只在煙霧報警器、攝像傳感等低檔次傳感器上有優勢。”姚建銓院士這樣説。

  很多人以為,把傳感器買來組成一個網絡就形成物聯網了,但要是傳感器質量不過關,那麼網絡就會晃晃悠悠不過關。我國正在做重大災害應急物聯網,僅山體滑坡一類就需要十幾種傳感器,涉及聲、光、學、磁、力等多個學科。

  哈工大的張乃通教授説,北大荒大得不得了,監測土壤需要多少傳感器,如果都靠進口,成本會很高,“我曾在無錫看到正在應用中的國産傳感器,一問價格,我直接就告訴他們,這個東西沒市場,因為用不起。”

  專家們認為,除非在傳感器及傳感技術上有突破,不然物聯網産業很難形成真正的市場化。

  技術熱點頻換,人才能否跟上

  城市智慧化需要物聯網,但前提是城市佈局必須合理。張錫祥院士説,過去單位、住處、醫院、學校相對集中,一個人的基本生活圈不超過10分鐘,“而現在各大城市開發區、居住區、醫院、商業中心分散,不合理的佈局,只能加大物聯的成本。城市要多大、怎樣佈局,該好好反思。”

  張錫祥話鋒一轉,説到人才。他把我國的人才培養方式分成了三個階段:解放後到1965年以前、1979年恢復高考到教育綜合改革、教育綜合改革後。張錫祥説,實踐證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培養的人才的創新能力都比較強,反倒是現在培養的人才創新能力弱了。他認為中國人花太多時間在學外語上,從而削減了基礎知識、專業技術的學習時間。

  中國正在快速發展,技術熱點頻現。一旦出現一個熱點,全國各地就一擁而上,“技術是需要人才來支撐的,物聯網這樣複雜的多學科産業鏈,人才隊伍能匹配嗎?”張院士的話,引起全場的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