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法國《歐洲時報》6日發表社論説,一面要應付泛政治化的輿論風險,一面又要在經濟層面提高企業實力,中國企業,無論是民營還是國有,“出海”之路都還任重道遠。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商人黃怒波計劃在冰島購買300平方公里土地,用於開發一個1億美元的旅遊項目。目前,這項投資正在等待中國和冰島兩國政府的批准,但部分歐洲媒體已將事件政治化處理。
儘管黃怒波已經明確回應投資沒有政治目的,“只是一個中國私營老闆想打造世界一流的度假品牌”,儘管冰島總統也已表態,批評美歐“雙重標準”,對這項來自中國投資表示歡迎,但鋻於已經掀起的風波,不少分析認為,這項投資案最終獲得批准的可能性很小。
遭遇政治化解讀及處理,正是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困境之一。2005年,由於受到強烈的政治反對,中海油放棄了以185億美元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的計劃;今年1月18日中國工商銀行巴黎分行正式開業,也引起法國媒體的猜忌;而中國在非洲大陸的投資,更是遭到西方國家的質疑……
一方面經濟前景因為日益蔓延的債務危機日趨黯淡,另一方面又對外資特別是中國資本帶有抵觸情緒,歐美國家的複雜心態,正越來越讓中國商人感到無奈,讓中國資本感覺無奈。
這多少還是“中國威脅論”的變種。實際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企業的實力也在快速增長,世界需要客觀對待中國企業的純商業要求——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257億美元,同比增長34%;而在2010年上半年,中國作為收購方的並購交易額排在美國之後居全球第二位——中國正從一個資本流入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轉變,中國企業也正從以往被收購角色逐漸變成資産收購者。
與此同時,黃怒波的購地計劃又是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次寫照。從時間點上不難看出,近期中國企業密集“出海”的直接動因即是那場始於2008年至今仍未完結的全球金融危機。
黃怒波計劃購地的冰島就處在債務危機帶來的經濟全面衰退之中。業內人士認為,金融危機期間,部分國家為了提振本國産業,對外資準入有所鬆動,市場進入壁壘和成本相對較低,這為中國企業提供了難得的時間窗口。不過,對於這一中國經濟的重大現象,外界仍存在分歧,主要集中在“時機”和“模式”兩個方面。
不能不承認,當前部分中國企業選擇“走出去”,容易一哄而上。缺少必要準備也導致海外並購的成功率較低——中國對外投資出現重大虧損的報道正引起各方高度關注,輿論紛紛指出,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深刻反思和調整節奏。
另一方面,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方式無非兩種,一是海外建廠,二是並購重組。前者,過程緩慢,風險較小,同時也更容易培養可信任的海外管理人才,但成本高昂,中小企業難以承受;後者,操作快速,但並購之後的整合過程艱難,政治、文化、法律等差異,往往成為影響成功與否的關鍵——與老牌跨國企業相比,目前的中資企業在盈利能力、風險管控、運營效率、服務質量等方面仍存在明顯差距。
一面要應付泛政治化的輿論風險,一面又要在經濟層面提高企業實力,中國企業,無論是民營還是國有,“出海”之路都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