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記者 王超報道
新一輪糧食危機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近年來,世界各國的糧食生産都在遭受極端天氣的侵蝕。“N年一遇”的災禍依舊不打算停止腳步。中國的西部正在遭遇乾旱,人畜飲水發生困難;“非洲之角”更是因60年不遇的旱情變成了“死亡之角”;美國和台灣地區則遭遇艾琳和南瑪都的侵襲。
一系列的極端天氣按下了全球的糧食危機的起爆器。自去年6月至今,國際大豆期貨上漲54%,玉米期貨幾乎翻倍漲98%,小麥期貨也上漲60%。旱災和高糧價已經讓“非洲之角”地區的1200萬人因食物短缺而陷入營養不良狀態,280萬人瀕臨死亡。
“這一切似乎在預示著,上世紀70年代的糧食危機正在重演,而且是升級版。”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向健軍9月5日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這次糧食危機和上世紀70年代的危機極其相似。在經濟大背景上,1973年“以美元為主導的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被徹底瓦解,美國經濟停滯與衰退,引發了大面積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世界結束了長達20多年的經濟發展“黃金時代”。同樣,那個時代也在面臨了連續幾年的惡劣氣候和自然災害。
更讓人擔憂的是,美國在2005年出爐的《生物能源法》讓原本大量出口的玉米、菜籽和棕櫚油用於生物燃料生産,因而進一步降低了糧食出口量,加劇了國際糧食供給緊張。
如果此次糧食危機沒有引起世界各國的足夠重視,很有可能演變成為比上世紀70年代更嚴重的糧食危機。“這還是忽略了極端災害引起的大饑荒、爭奪資源引發的戰爭以及食物或生態變異引發瘟疫3種情況之下做出的判斷。”向健軍説。
想找到解決這次糧食危機的藥方,不妨參考一下上世紀70年代的解決之策——“綠色革命”。所謂的“綠色革命”是指,20世紀中期,一些國家利用“矮化基因”和生物技術,開展培育和推廣高産糧食作物品種為主要內容的生産技術改革活動。
換言之,解決糧食危機的關鍵是需要提升糧食單産,提升糧食生産效率和原料利用率,並通過研發新品種,創新種植技術來解決糧食危機。“世界種業在呼喚下一次革命。”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説。
“綠色革命”雖然成功解救了上世紀那次糧食危機,但其弊端也顯露無遺。這一方式對能耗和水資源的需求成倍增加。長期頻繁的灌溉和大量的施用農藥、化肥讓土質大幅下降,耕地日漸貧瘠,嚴重制約了糧食單産的提高。糧食生産不得不面臨再次革新,尤其是種子。
“針對氣候異常現象持續增多的特點,未來的種子應該具備更強的單産能力和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抗旱也抗澇。”鄭風田説。
向健軍建議,各國未來應向種業投入更多科研費用,加快新品種的開發,而在種子品種選育方面將逐漸走向商業化和專利化,行業集中度將不斷提高,需要重點突破的是新産品方面的育種,並逐漸打破國家間的壟斷格局,減少新品種的推廣障礙。
作為人口大國,中國似乎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有媒體近日透露,中國國家商務部和農業部正在對“允許外資控股國內的農業種子合資企業”進行調研。“我國沒有必要把外資‘妖魔化’,外資的進入會給中國帶來更為先進的技術和理念。我國企業可借機縮小與國際種業巨頭的差距。更早地佈局種業革命。”鄭風田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