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專家建言雲南能源和礦産資源科學開發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31日 09: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雲南地處歐亞大陸和岡瓦納古陸的接合部位,是兩大板塊匯聚地帶,地質構造複雜,各種地質作用不僅具有長期和多期活動的歷史,而且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尤其是板塊匯聚、地幔柱對雲南區域成礦作用重大影響尤為引人注目。8月22~23日,由中國科協主辦,雲南省科協、雲南省地質調查局共同承辦的第55期新觀點新學説學術沙龍聚焦於此,就板塊匯聚、地幔柱-對雲南區域成礦作用的重大影響等問題進行研討,針對雲南省能源和礦産資源地質勘查、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等方面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本期學術沙龍的主題是“板塊匯聚、地幔柱-對雲南區域成礦作用的重大影響”。來自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的近40位專家學者圍繞“板塊匯聚與對雲南區域成礦作用的重大影響、區域礦産與區域成礦規律研究、“三江”多島弧-碰撞造山成礦理論與勘查技術、峨眉山地幔柱成礦論、陸內轉換成礦論、大陸盆地“熱循環”成礦論、滇東北大型礦集區富鍺鉛鋅多金屬礦床成礦機理與找礦方向、香格里拉斑岩成礦系統或系列等問題進行了熱烈和深入的討論、交流。沙龍還吸引了相關專業領域近60名科技工作者參會學習。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二七認為,印度和華南之間的相對運動在青藏高原東南緣産生了一個寬闊的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力偶,剪切作用破壞了特提斯構造的連續性,造成一系列地體發生有限的側向擠出和順時針旋轉,由此造成的構造縮短至少為400千米。哀牢山剪切帶在漸新世-中新世的左行走滑形成于地殼的順時針旋轉,走滑距離不會超過200千米。上述有限側向擠出發生在形成于第三紀早中期,與青藏高原東部現今的構造應力場沒有關聯。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陳衍景提出,大陸碰撞體制的優勢和劣勢礦種、成因類型、同類成礦系統,大陸碰撞與其他構造背景,地球的地質演化史中多次碰撞是否成礦,境外大陸碰撞帶是否符合大陸碰撞成礦理論,高溫高壓實驗模擬、數值模擬等問題是當前地質科學中的重要問題,需要地質工作者共同努力進行研究和探索。

  成都地質礦産研究所王生偉認為,雲南東川地區下伏四組地層儘管岩性組合與滇中地區昆陽群(1028Ma)、會理群(1032Ma)類似,但沉積時代相差近10億年。建議獨立建湯丹群。湯丹群(2285-2317Ma)可能是目前為止康滇地區發現最古老的地層建造-昆陽裂谷前的剛性塊體之一。

  中國科院院士許志琴認為,雲南“三江”及騰衝地區地處印度和歐亞大陸的接合部位,是喜馬拉雅-特提斯構造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雲南“三江”造山帶及騰衝火山-岩漿弧的構造與成礦作用等必然受大背景的制約。而印度和歐亞板塊在新特提斯階段至少在45百萬年以來經歷了3個階段的構造演化,並且印度板塊現代還以每年44~50mm速度向東推進。該區總體是在印度和歐亞板塊作用大背景下,多期次在逆衝-推覆、走滑、斜向擠出、隆升,以及滑脫作用等機制下形成的複雜巨型造山帶(拼接體),因此,該區呈現構造形式、成礦作用具有多樣化、多階段性。同時,認為特提斯主洋在瀾滄江-昌寧-孟連帶。

  成都地質礦産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潘桂棠闡述了多島弧盆構造與成礦等新理論、新觀點,對處於喜馬拉雅-特提斯構造域的雲南“三江”造山帶及騰衝火山-岩漿弧,及其鄰區的構造與成礦作用進行了深入分析。從弧的基底構成、弧的性質與演化、背景及作用過程等研究,認為該區以4個洋盆,4套蛇綠岩帶及其配套構造,經歷了和通過弧陸碰撞、陸陸碰撞、盆陸轉換、增生造山等作用,形成了“三江”及鄰區增生造山系統(帶),以及多島弧盆構造系統成礦,不同構造屬性、不同構造階段等制約了不同成礦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礦種、礦床類型、成礦帶,及其成礦模式。同時,認為特提斯主洋在班公湖-怒江-昌寧-孟連帶。

  雲南省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教授李文昌提出了“西南三江”古特提斯構造演化研究中出現的幾個新問題,義敦島弧帶中存在東西兩個構造-岩漿成礦帶和中間次級蛇綠混雜岩帶或弧間裂谷,因此,甘孜-理塘洋向西或發生兩次俯衝,起始時間更早;原特提斯瀾滄江洋未關閉,再次拉張進入古特提斯。昌寧-孟連洋為原特提斯古瀾滄江洋向西俯衝形成的弧後洋盆,在此基礎形成古特提斯洋,南瀾滄江帶前古生代地層、生物、礦産等表現出相似性。因此,南瀾滄江洋為特提斯主洋,與龍木措-雙湖帶相接,是印/亞匯聚的邊界。班公湖-怒江帶存在古特提斯洋遺跡多被後期多階段的擠壓推覆所掩蓋;金沙江洋形成時代早于晚泥盆世,而不是早石炭世。對重建該區的古構造環境,成礦作用應給予重視。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所長侯增謙對“青藏高原大陸碰撞與“三江”鉛鋅成礦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將造山帶成礦理論與成礦系統,劃分了主碰撞陸陸匯聚(65-41Ma)、晚碰撞構造轉換(40-26Ma)、後碰撞地殼伸展(25-0 Ma)3階段,並將運用於“三江”成礦帶蘭坪盆地的鉛鋅多金屬成礦作用的研究,提出了蘭坪盆地鉛鋅成礦作用主要與膏鹽、油氣、構造熱液(流體)萃取、運移和交代充填成礦等機制有關的新認識和新觀點,對該區鉛鋅多金屬礦的預測和找礦勘查將起到重要作用。(學會學術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