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美歐經濟困境引發全球化再思考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30日 07: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傑弗裏薩克斯近日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題為《全球化的大敗筆》的文章,指出歐美經濟當前問題的核心是因為深受“全球化的危害”,除非出現大膽和齊心協力的領導人,否則全球經濟的湍流將繼續卷走就業崗位和資本。日本多摩大學教授中谷岩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更是批評全球化是一個“怪物”,造成世界經濟不穩定、貧富差距拉大和地球環境被破壞。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黃靖認為,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重新審視全球化的思潮並非偶然,有著深刻的經濟社會背景。更有學者指出,世界經濟已緊密聯絡在一起,各國領導人應該有所作為,通過制定成功的政策,向公眾指出一條如何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新路。

  對外依賴和無法有效應對競爭——

  全球化挑戰傳統政經模式

  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博格斯騰認為,20世紀下半葉留下的最持久遺産之一就是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興起。美國受益巨大,每年因全球貿易增加財富1萬億美元,佔美國經濟總量的10%,相當於每個家庭增收1萬美元。同時,美國每年有50萬人因此或失業,或被迫接受低工資,經濟損失每年達500億美元。

  博格斯騰強調,隨著美國日益嚴重的對外依賴和國內政策無法有效應對全球競爭,美國對全球談判的影響力降低。美國應該認識到,全球經濟權力的結構和活力已發生巨大變化。美國、日本等幾乎所有發達工業國都處於經濟困境中,無法再扮演世界經濟的“司機”角色,而絕大多數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和印度,都處在繁榮期。新興經濟體將在全球經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美國需要做出兩方面調整:允許國際經濟組織反映全球經濟權力結構發生的這種根本性變化,同時對自身經濟結構進行根本性再平衡,包括擴大服務業出口、降低政府債務、開放本國服務市場等。

  路透社日前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在國際社會政治、金融核心地區發生的危機,已超越目前困擾西方的債務危機,指向近20多年來全球經濟發展方式的要害——全球化。文章指出,在依賴全球化實現連年經濟增長、消除貧困、提高生活質量和民眾幸福感後,目前各國對全球化似乎失控。短期看,這使各國決策者在面對迅速變化的市場時無能為力,從而動搖了他們的權威,並有可能誘發更廣泛的社會動蕩。長期看,已有跡象顯示,世界可能重復上世紀30年代的錯誤,退回到保護主義與政治兩極化的老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