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通脹高企 國際因素大於國內因素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9日 16: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近日在北京舉行的由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主辦的“2011年下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高峰論壇”上指出,今年來我國通脹高企不下,分析其原因國際因素影響超過國內因素,且輸入性因素的影響可能遠大於目前業界的認識和預期。

  張燕生認為,作為一種貨幣現象,通貨膨脹受國際和國內兩方面因素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國通脹狀況受國際因素的影響將逐步超過其受國內因素的影響。

  我國通脹高企國際因素大於國內因素首先表現為,當前美日歐持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這些經濟體超發的貨幣資金正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注入中國。為了防止通脹繼續高企,中國在不斷被注入國際資金的同時,也正不斷被迫緊縮銀根。2011年上半年,我國存款準備金率6次提高,達到歷史高位的21.5%;3次上調利率,累計提高利率0.75%。緊縮銀根雖有可能打壓通脹,但中小企業也因缺乏流動資金而舉步維艱。

  從外匯佔款增加的角度看,我國貿易順差也成為貨幣擴張的重要來源。上半年,我國累計順差449.3億美元。同時,外資帶來的外匯佔款也是導致我國貨幣擴張的因素之一。上半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08.91億美元,同比增長18.4﹪。

  社科院金融所所長王國剛據此認為,上半年約有超1.4萬億元的存款準備金上存到央行,主要用於對衝外匯佔款,而不是緊縮銀根。

  與此同時,美元的大幅貶值,帶來以美元為計價單位的國際資源和農産品價格的持續走高。今年上半年,我國商品進口價格平均上漲了14.7%,其中,鐵礦石進口均價160.9美元/噸,原油進口均價753.8美元/噸,分別上漲了42.5%和33.5%。國際輸入性通貨膨脹導致我國企業成本大幅上升。據統計,我國7月份PPI同比增長7.5%,其中採掘業18.1%,原料工業12.1%,有色工業18.9%。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佈的數據,今年2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達到238點,高出2007年至2008年糧食危機最高點11.5%。

  今年上半年,我國穀物、大豆、食用植物油的進口價格分別同比上升了43.9%、30.4%和40.3%。而我國7月份CPI同比上漲6.5%,其中城市上漲6.2%,農村上漲7.1%,食品漲幅14.8%,豬肉上漲56.7%,非食品上漲2.9%,消費品0.5%,服務項目0.4%,居住類5.9%。

  在國內因素方面,我國目前正處於調結構、轉方式、促改革、惠民生、保穩定的發展過程中,工資和要素成本上升過快,也助長了我國價格上升的勢頭。而不容忽視的一個特殊情況是,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今年國內部分地方和部門為了GDP數據和發展業績,仍在繼續推進高指標的招商引資,追求高投資項目的大幹快上,這也在相當程度上加大了國內需求膨脹支持下的價格上漲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