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養老險公司:轉型才有未來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6日 10: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保險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馬惠良

  養老險公司脫胎于傳統壽險公司,催生於企業年金制度。企業年金是採用信託制,適用信託法,而傳統人壽保險業務適用保險法,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養老險公司的機構管理歸屬保監會,制度規範由勞動保障部門設計,業務模式又是信託制,純屬金融機構的一個特例。早在2006年12月,平安養老開始轉型,通過設立分支機構,同時開展傳統團險業務和企業年金業務。2009年,太平養老開始整體移接了太平人壽的團險業務。最近,泰康養老獲批增加團體壽險業務,開始轉型。至此,3家專業養老險公司徹底轉型,國壽養老和長江養老還在堅守。

  堅守還是轉型,這是一個問題,困擾養老險公司多年的一個問題。但依筆者之見,這是一個偽命題,轉型是必由之路。堅守的理由之一是專業化的發展方向。企業年金與團體壽險業務混合經營,無法實現養老險公司的專業化、規範化。如長江養老則依託上海市社保局整轉的存量資金,迅速做大規模,走專業化的道路,維持其自身的盈利能力。理由之二是開設機構增加成本,提高盈利難度。根據《關於養老保險公司經營企業年金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養老保險公司在經營企業年金業務時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展業,不受分支機構的限制。若開展團體壽險業務,需要大規模開設分支機構,極大提高運營成本,依靠管理費的企業年金業務,處於邊緣狀態的團體壽險業務,這種弱弱聯合,無法支撐養老險公司的盈利要求。理由之三是交叉銷售可以解決營銷問題。如國壽養老堅持專注年金業務,通過國壽股份在全國各地的分支機構,代理銷售企業年金,利用團險渠道積累的大量存量客戶、非常規的激勵政策,業務規模後來居上。

  上述堅守的理由符合養老險公司的短期目標,卻不是未來的方向。為了養老險公司的長遠發展,轉型是大勢所趨。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差異化大,因此,開設分支機構是一種必然,而與團險業務共同經營,這是企業降低成本、深度挖掘客戶價值的選擇。

  截至2011年6月,根據保監會的統計,保險業受託資金累計1216億元,交費214億元,與上萬億元的規模預計差距很大。企業年金髮展速度不快,原因在於企業年金計劃90%集中在航空、煤炭、電力、石油、冶金、通信、金融等壟斷行業,遠沒有覆蓋到中小企業。若養老金公司的觸角不深,無力做到“抓大不放小”,無法支撐企業年金業務快速發展的要求。隨著企業年金單一計劃向集合計劃的轉變,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開展屬地化的銷售和服務,很有必要與傳統的團體意外險、醫療險等業務綜合經營,擴大業務範圍,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另外,受託、投資與賬管“三位一體”的專業化養老金公司已經成型,為轉型發展創造條件。隨著《關於規範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服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和《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行業自律公約》出臺,日益嚴格的監管規範和趨於理性的價格競爭,為養老險公司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通過對企業客戶資源的綜合開發、一攬子服務,轉型後的養老險公司可以獲得長足的發展空間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