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有消息稱,相關政府部門正對此進行調研
惠正一
與外資搏擊中的中國種業將面臨新的考驗。昨日有報道稱,中國可能將允許外資控股國內的農業種子合資企業,中國國家商務部和農業部正在對此進行調研。
《第一財經日報》 記者向國內主要的種業上市公司諮詢,企業方面均表示尚不知情。其中隆平高科(000998.SZ)董事會秘書彭光劍則明確表示可能性不大。“這與政府促進國內種業發展的政策精神相違背。”
對於和利馬格蘭的合資項目,彭光劍稱還在前期的協議商討過程。“我們會佔有60%的股份,這點不會改變。”彭光劍説。同時,敦煌種業(600354.SH)也向記者表示,敦煌方面和美資先鋒公司的合作企業是以51%對49%的股份比例,不會變動。
外資不斷滲透
目前,中國只允許外資種子企業以參股中外合資企業的方式運營,且該類企業外資持股比例不能超過49%。然而這並沒有阻擋住外資對中國種業市場的侵蝕。
中華糧網分析師張智先指出,外資通過合資方式進入中國後,在資金規模、技術、營銷以及服務方面,外資有著明顯優勢,所遇到的競爭阻力很小。
2002年,山東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成為我國《種子法》實施以來成立的首家合資企業。登海種業(002041.SZ)和杜邦旗下先鋒公司分別擁有51%和49%的股份。此後,在2006年先鋒又與敦煌種業成立合資公司。至此,東北、華北、京津冀、黃淮海、西北、西南等六大國內主要玉米産區佈局中,先鋒公司已基本全部掌控。與此同時,孟山都在西南,KWS在黑龍江,先正達在吉林北部、新疆和西南等地區都佔有很高市場份額。公開資料顯示, 以玉米為例,2006年,先鋒旗下先玉335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因發芽率高、米質好、收購價稍高等優點而得以快速推廣,到2010年單品種種植面積超過3000萬畝,佔到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7%。
截至目前,目前國內排名前10位的種業公司中,隆平高科、敦煌種業、登海種業、山西屯玉等頻現外資“身影”,孟山都、先正達、杜邦先鋒、利馬格蘭等國際種業巨頭已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潛伏”。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鄭宇潔介紹,到目前為止,在中國註冊的外資(含合資)種子企業已經超過了70家。
國內種業小而散
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種子市場。然而,與外資強勢進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種業卻依舊處於一個散而亂的局面。鄭宇潔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持證種子企業共8700多家,相比美國1100多家、印度600多家的數量都高。與此同時,中國前十強種子企業僅佔國內種子市場份額的13%,美國前20家種子企業壟斷了其70%的市場,登海、隆平、敦煌、德農、豐樂等5家上市公司2008年銷售額僅相當於美國一家公司的1/15。
鄭宇潔介紹,我國種子公司大多是以行政區域設置的,因此具有“小、散、雜”的特點,行業集中度較低,受我國科研體制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存在科研和生産相互脫節的情況,加上中國種業在國家政策的長期保護下,導致該行業缺乏競爭力。鄭宇潔認為,若放開限制,我國種子行業將會受到較大衝擊,我國種植業或面臨大幅度調整。
目前,本土企業的優勢主要在於對當地環境和氣候的熟悉,能夠有效選擇適宜的培育方式提高植物成活率,而外資企業優勢主要在於擁有較強的品種研發能力,後續動力較足。鄭宇潔稱,一般跨國公司把銷售額的8%~10%作為科學研究經費,因此其在品種選育和科研技術方面擁有優勢。“我國企業在國內市場上所佔市場份額卻遠不及海外企業,這主要是由於我國企業在品種研發階段的投入不足,這既有企業資金實力限制的問題,也有種業控股權由政府掌管而産生的問題。”鄭宇潔説。
對於國家正在調研放開種業外資控股政策的傳聞,張智先則保持樂觀,“儘管衝擊不可避免,但開放對農業産業可以帶來正面影響。”他認為,只有在完全開放的市場競爭中,才能歷練出較強的本土企業,從而與外資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