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誰給了跨國企業“免責金牌”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0日 04: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蓬萊19-3油田溢油事件,讓美國康菲石油公司成為近段時間在中國曝光率最高的跨國企業。無獨有偶,2011年夏天,風靡全國的多個洋品牌快餐也不斷陷入醜聞和質疑當中。但對他們的處罰和追責卻遲遲沒有令人信服的結果。

  在我們打開國門,做好準備享受來自世界知名品牌和企業提供的産品、服務之時,我們是否也做好了相應的準備,去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不受侵害,保護自己的資源、環境不被浪費和破壞呢?

  同樣是海上鑽井平臺發生的漏油事故,2010年墨西哥灣事件發生後,事故責任方英國石油公司設立了200億美元的賠償基金;而渤海溢油事件發生至今,康菲公司至今仍沒有受到嚴厲的處罰,也沒有任何進行賠償的承諾。

  同樣是召回存在問題的豐田汽車,2010年豐田公司支付給美國政府5000萬美元的罰款,而中國消費者只有部分人千辛萬苦才爭取到人均300元的代金券作為補償。

  監管制度缺失,處罰力度不足,讓跨國企業在中國淘金的時候,少了一顆“畏懼的心”,在守法成本高於違法成本的情況下,單純地譴責企業的良心無濟於事。

  在不少地方執政、執法人員的眼中,跨國公司意味著稅收,意味著就業,意味著“國際化”,重企業不重人,重經濟效益不重社會效益的思維依舊根深蒂固。即便是國家已經取消了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但這種待遇仍然還殘存在少數人的思維定式當中。這種落後的思維方式在很多時候也使得對外資企業的監管變得消極、被動和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