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時評:集體擺烏龍媒體如何自省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8日 07: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郝 洪

  輿論的寬容是否就能成為公共媒體原諒自身過失的理由?走出這場假新聞的“接龍遊戲”,媒體又該怎樣反躬自省?

  本週,好幾則虛假新聞引來有關部門的回應。國稅總局聲明“國稅總局47號文”純屬偽造;國家海洋局澄清渤海溢油索賠新聞,稱索賠訴訟是真,所謂“億元索賠額”報道不實;民航局則指正,“關艙門後30分鐘須起飛”的“新規”被嚴重誤讀,這一規則只在天氣和空中管制狀態正常情況下適用。

  虛假新聞的背後,是傳統媒體的集體“失守”——包括中央權威媒體在內,眾多新聞媒體都被上述三條假新聞擊中,不僅援引轉述,還迅速推出評論,成為烏龍新聞的“二傳手”。

  由於這些假新聞內容本身呼應了社會熱點問題,民間輿論更多聚焦于假新聞的民意折射,對媒體的集體烏龍則保持了相對寬容的姿態。但輿論的寬容是否就能成為公共媒體原諒自身過失的理由?走出這場假新聞的“接龍遊戲”,媒體又該怎樣反躬自省?

  從報紙、廣播,到電視、互聯網,再到今天的微博,社會傳播媒介越來越豐富,傳播工具也越來越平民化。在這個人人手中都握有麥克風的時代,受眾即是傳播者,信息的傳播與接收幾乎同時發生,這使得信息的傳播迅速而貼近,也使得新聞的真實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信息氾濫之時,也是公共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作用彰顯之時。及時、客觀、公正地報道真相、澄清事實,避免“不確定”信息的傳播,是公共媒體的責任,也是其保持權威性、公信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噴涌而出的網絡信息衝擊之下,竟有一些公共媒體放棄了自身事實核查和專業調查傳統,盲目搶新聞,在信息傳播的高速公路上迷失了方向。

  誠如許多評論所言,不少謠言其本身蘊含著民意的合理訴求。這也是國稅總局在對47號文辟謠之後,公眾非但沒有斥責謠言傳播者,反而頗感失望的緣由。即便如此,媒體也不能以“表達民意”為託詞,不顧信息的真偽,忽略對事實的調查。

  虛假信息即使跑贏光速,仍擺脫不了虛假的本質。很多時候,它跑得越快,帶來的負面影響就越大。比如對“關艙門後30分鐘須起飛”新規的誤讀,並不能促進航空公司提高航班準點率,相反,卻可能激化乘客與航空公司之間的矛盾。倘若媒體能夠腳踏實地,掌握更多的一手資料,認真解讀新規,並就此展開討論,給政策制定者充分的解釋空間,讓民意有更充分的表達渠道,則更有助於航班延誤這一老大難問題的解決。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它無關傳播工具的演進和傳播速度的改變。惟有恪守真實,才能真正記錄一個時代,才能真正做到回應關切、溝通民意。對政府而言,謠言止于公開;對有著社會責任擔當的公共媒體而言,傳聞止于客觀的求證。只有保持客觀、真實、公正的態度,最大限度地呈現各方實際情況與利益訴求,並進行充分討論,才能尋求到多贏的解決方案,航空乘客權益保障如此,稅改公平追求如此,渤海溢油的環保追問亦如此。

  當然,要達到上述目標,我們還需要讓媒體工作路徑更為順暢,避免手握話筒卻發不出聲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