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史進峰
監管的一小步,換來的是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的皆大歡喜。
與5月份內部討論稿相比,僅僅時隔三月,銀監會正式對外公佈《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不僅以資本替代了“資本充足率”,同時,對中央政府和中央銀行債權、同業資産及個人和企業債權風險權重體系的諸多調整也讓銀行松了一口氣。
“如期放鬆。”中金公司最新研報點評一針見血,“靜態測算,對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由6月份內部徵求意見稿的2個百分點降至1.3個百分點左右。”
若上述資本管理辦法最終成行,將會對商業銀行日漸脆弱的資本充足率造成多大衝擊?
8月16日,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向記者透露,銀監會內部曾進行過相關測試,結果顯示,若巴塞爾協議Ⅲ在中國成行,實施初期國內主要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會平均下降1.09個百分點,“最低值是0.78個百分點,最高值是1.43個百分點,其他大部分在此區間之間。”
據此,銀監會認為短期內不會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産生大的影響,而1.09個百分點也大大低於國際大銀行2個百分點的水平。
5月份相關徵求意見稿出爐之時,銀行業沸騰一片,市場認為此舉將會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産生較大影響,上市銀行再融資傳聞席捲A股,銀行股“跌跌不休”,估值創新低。
最終出爐的徵求意見稿,監管如期放寬。15日,銀監會負責人表示,資本管理辦法制定過程中確立了幾大原則,其一便是注重穩健性和可操作性,“要制定一套監管標準,不應該對目前銀行經營管理造成非常大的衝擊,須考慮到新規本身可平穩實施……”
因行而異
6月份,內部徵求意見稿出爐時,某股份制銀行高層曾向本報透露,不少銀行內部測評結果顯示,銀行資本充足率將至少下降1-2個百分點左右,要求放鬆資本要求的聲音一度甚囂塵上。
不過,銀監會新規的真正精神在於“適度從嚴,因行而異。”
銀監會內部人士透露,在定義資本時,銀監會要求在巴塞爾協議Ⅲ統一規定的基礎上,調整超額貸款損失準備金等處理辦法,體現適度從嚴原則;同時,銀監會考慮到國內銀行現階段的特殊風險,對所有銀行採取非一刀切的方案。
“第一支柱是必須過硬的,對比其他國家銀行不能低,也未必要比別人好很多,但對於第二支柱以及過渡期合理安排上則體現了因行而異的特點。”具體體現在:對於系統性銀行達標要求上,銀監會最終同意“原則上”要求2013年底達標。上述監管人士透露,“如果由於客觀原因造成個別銀行有困難的,也可推遲至2015年底,再寬限兩年沒什麼問題;其他非系統重要性銀行要求在2016年底前達標,個別銀行,類似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延遲到2018年底達標。”
同時,對不確定性最大的操作性風險計量,銀監會給予了5年過渡期,且內部稿規定在基本指標法下計算參數為15%,公開稿修訂為2012年起分5年逐步達標,2012年參數設定為10%,此後每年增加2%,到2016年過渡期結束時為18%。
中金公司認為,若按照10%的參數測算,對上市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的影響將從原來的59bp降至41bp。
銀監會除調整按揭貸款、中小企業貸款風險權重外,同業資産風險權重也較前一份版本做出較大調整,內部稿規定將對我國其他商業銀行債權的風險權重從20%提高至50%,其中原始期限三個月以內的風險權重從0提高到20%;公開稿統一修訂為25%,不再區分期限。
國信證券認為,上述同業資産風險權重調整,即使按較大的調整來計算,風險加權資産(RWA)也只下降了2573億,僅為上市銀行全部RWA 3.57萬億水平的1%不到,對於資本充足率的影響不大。
懸念仍留
不過,最新出爐的徵求意見稿,仍然給銀監會留下了不少自由裁量的空間。
其中,徵求意見稿新增第二支柱資本監管要求的內容作為資本監管的第四個層次,恰恰為未來再融資留下較大懸念。
此前,銀監會曾醞釀將“鐵路、公路、基礎設施”相關貸款風險權重進行調整,其中,基礎設施類貸款的風險權重由100%提高到110%,房地産貸款由100%提高到150%,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權重為100%-300%。
此番銀監會並沒有做出詳細規定,只提到銀監會有權對三類資産提高資本要求:一,根據現金流覆蓋比例、區域風險差異,確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企業貸款的資本要求;二,通過期限調整因子,確定中長期貸款監管的資本要求;三,針對行業貸款集中度風險狀況,確定部分行業的貸款資本要求。
銀監會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對鐵、公、基以及平臺貸款等債務資本金的權重調整,須放在第二支柱裏面。這也許會對銀行造成較大衝擊。
中金公司測算顯示,若考慮五年期以上貸款風險權重的調整,即五年期以上公司貸款的風險權重,從100%提高至115%,30年期公司貸款的風險權重從100%提高至300%,則部分銀行在2012年底前將面臨再融資壓力,靜態測算顯示資本缺口約為3000億元,若考慮融資後預留0.5%的資本緩衝,則再融資規模合計為5000億元左右,其中五大行,興業、深發展和浦發銀行都將面臨融資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