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為何油價下調這麼難?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7日 08: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美國國債被降級了,國際金價大漲了,國際油價大跌了,這些大家都知道。只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國內的油價為什麼還不降?在各種質疑聲音下,制定了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國家發改委也給出了解釋:成品油價格暫不具備下調條件。

  根據2008年年底開始實行的新定價機制,價格下調的條件是:連續22個工作日,國際市場三地油價移動平均價跌逾4%。讓我們來做個計算。上一次國內油價上調是4月7日,當時的WTI(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價格為110.3美元/桶,布倫特為122.67美元/桶。如果將該價格對比8月8日下午5時的價格,WTI已經足足跌去26.25美元/桶,跌幅高達23.8%,布倫特也跌了13%。而紐約原油期貨在此期間的跌幅更大,從113美元/桶到8月9日的最低點76.38美元/桶,跌幅達32.4%。

  不過,即便如此,降價的條件還是沒能滿足。有專家解釋説,根據我國目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並不是將兩個時段的節點單純比較,而是“22天移動平均價”,就是要比一段時間的平均價格。

  看來,問題出在“22天移動平均價”這個神秘的計算方法上。如何簡單明了地解釋“移動平均價”?即使是偉大的互聯網也做不到,而且有關部門也從未公佈過。

  事實上,國內油價一直是“漲快跌慢、漲多跌少”。有人統計,自新調價機制實施後,國家發改委一共調整了14次油價,其中上調10次,下調4次;4次累計下調汽油價格780元/噸,而10次累計上調汽油價格3780元/噸。

  國家發改委在解釋油價不降時經常會提到,國際油價曾經一路走高,遠超4%的調價邊界,但“考慮到下游行業承受能力和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壓力”,國內成品油價格並未相應提高。有關石油企業“按照上遊補下游的利益調節機制”,原油價格上漲因素“在企業內部被消化了”。這似乎可以理解為,油價該漲的時候沒漲,所以該降的時候也很有可能不降。而消費者也不要鬱悶,因為石油企業還替大家承擔了不少“壓力”,比如他們一直聲稱煉油業大幅虧損。但令人不解的是,一方面,承擔著“壓力”和“虧損”的石油企業每年都能上榜“最賺錢公司”;另一方面,這些企業旗下的不少加油站紛紛自行降價促銷。

  有專家指出,國家進口原油方面,我國進口是用先進交易的,而西方國家是協議交易。也就是説,目前我國市場上的成品油進口價是之前國際油價很高的時候的囤積。這也難怪油價難降了!

  又有最新的分析稱,最快到25日,成品油將迎來調價窗口,預計降幅為250至300元/噸,折合0.2至0.3元/升。不過,令人擔心的是,會不會25日還沒到,國際油價開始上漲,調價窗口也就自然關閉了。或許還應該祈禱油價不要降,因為每次降價後緊接著都會迎來更猛烈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