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權威評估機構匱乏 國內藝術品保險陷“兩難”境地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6日 07: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經網-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存放在故宮博物院的國家一級品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在進行無損分析測試時發生損壞,故宮的文物安全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由此,文物、藝術品投保成為人們目前熱議的話題之一,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一些博物館、拍賣行了解到,他們對文物或收藏品保險並不“感冒”。

  藝術品保險發展緩慢

  據了解,201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總成交額超過500億元,但國內藝術品展覽九成以上未買保險,同時,博物館和美術館的多數藏品也都處於無保險狀態。近日,人保財險與某金融公司簽訂協議,為該公司擁有和保管的價值高達1.2億元的藝術品承保。保險涵蓋藝術品因盜竊、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風險導致的損失。這是自我國今年1月開展文化産業保險試點以來簽署的第一單。

  權威鑒定機構匱乏

  據蘇黎世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以下簡稱蘇黎世保險)的工作人員介紹稱,在購買藝術品保險之前,關鍵的一個流程就是,保險公司在接到保險申請後,會聘請獨立的藝術行業顧問或評估機構進行商業價值評估,具體保價額由藝術品本身的價格、風險系數以及保險公司的運作成本而定,但目前國內缺乏真正具有公信力的藝術品評估鑒定機構。

  蘇黎世保險專家認為藝術品保險發展緩慢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由於藝術品價值高,巨大的保費讓客戶望而卻步;二是藝術品的價值確定難,國內文物的鑒定和定價機制還不完善;三是風險管理並不成熟,國內缺乏專業配套的防損服務鏈。

  工作於某險企的徐先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稱,目前來説國內在文物和藝術品保險方面發展比較緩慢,由於國內第三方鑒定機構和定價機制不完善,很難對文物及藝術品進行合理的估價,實際操作中,保險公司往往採取與投保人協商保額的操作方法。同時,國內保險公司專業人才的缺乏和風險管理經驗不足,導致不少保險公司在遇到這類業務時面臨尷尬局面:不保則失去業務,承保卻能力有限。

  徐先生認為國內文物和藝術品保險發展緩慢,除了政府需要再增加一些必要的政策支持外,也需要借助第三方機構的力量。

  他向記者透露,其公司曾經做過一個文物藝術品保險業務,但鑒定、評估的機構選擇了香港的一家第三方機構。他認為,發展文物、藝術品保險不光需要保險公司自身的努力,還需要第三方的力量,如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鑒定機構、保險經紀公司等。

搜索更多 保險試點 保險發展 的新聞 更多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