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亟待培育信用評級行業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5日 18: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重慶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就在723溫州動車事故之後不久的8月5日,中國國內信用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公司,宣佈鐵道部的主體長期信用級別為AAA級。

  而此前,大公國際公佈了中國首個國家信用等級報告《大公2010五十個國家信用等級報告》,在這份報告中大公國際對中國本外幣給出的信用評級為AA+。也就是説,鐵道部的信用評級竟然超過了中國的國家信用。

  大公的評級遭致對其公信力的質疑。按大公國際評級標準,AAA級表示債務人具有非常強的還本付息能力,購買這類債券幾乎沒風險。就在2011年中工作會議上,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也表示要給銀行拉響警報:即便鐵路貸款每年可還60億元左右利息,何年何月才能還得了一萬多億元本金?

  國際評級巨頭尚且危機四伏,中國評級機構為何在此時還“睜眼説瞎話”?分析人士認為,這是由於國內評級行業整體發育水平較低所致。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信用評級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真正進行大規模債券評級尚不足5年。債券市場規模小、品種單一、競爭不規範等成為制約信用評級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中國評級機構的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其中因産品質量低劣造成各種損失達到2000億元。

  由於起步晚,我國評級行業尚處在惡性競爭階段。據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公司董事長朱榮恩透露,不少評級機構為了爭奪市場、留住客戶,出具的結果大部分都是最高級別AAA級。這也導致了評級質量的事後檢驗機制違約率、遷移矩陣等手段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意義。

  我國評級行業整體發育程度較低。以上海為例,截至2010年底,該市有包括信用評級機構在內的各類信用服務企業74家,年收入合計約6億元,而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的年收入已超過50億美元。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證券市場的市值已超過日本,每年IPO市值也已相當於美國的兩倍,但信用評級行業的發展仍遠遠滯後。相比老牌的評級機構,目前中國評級機構的國際影響力不夠,中國作為債權國,應該爭取國際評級話語權,支持本土評級機構發展,參考本土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進行投資決策,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統一的信用評級從業機構認證制度。

  另據了解,從2006年開始,三大評級巨頭又通過控股、參股等方式滲透進中國市場。目前合資的評級機構已經佔據中國債券評級市場大半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