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全球經濟又現新危機苗頭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2日 11: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美國當地時間8月10日,投資者對歐美經濟及債務狀況的擔憂重挫紐約股市,紐約股市三大股指收盤跌幅均超過4%。新華社/圖

  美國信用“降級”,全球股市暴跌只是一個鏡像。這個鏡像映射出世界經濟中美國主權信用已經蒙塵、歐洲債務危機正在擴散和新興市場挑戰更加嚴峻三個深層次問題。

  這些矛盾都表明,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引發的並非一般意義上的週期調整。隨著問題從投行破産轉向國債違約,風險從金融部門轉向政府部門,世界經濟正進入一個更深、更廣、更長期的調整變化過程,國際金融經濟秩序也出現重新構建之勢。

  債務問題轉向核心國家

  由於受到美歐利空消息打壓,全球股市最近兩周連續出現三輪暴跌,展現高度聯動圖景,投資者情緒極不穩定。未來全球資金的風險偏好如何變化還需進一步觀察。

  今年以來,歐美債務警報頻繁響起,標普對美國的“降級”成為這些警笛聲中的一個高音。市場對發達國家債務的憂慮焦點,正從外圍國家逐漸轉向美國、法國等核心國家。由於債務問題的長期化,未來如果美歐出現新的負面消息或政策失誤,可能再現股災,通過市場心理渠道傳染的風險仍需高度防範。

  目前,一些資本市場規模較大的國家政府已經進行“信心喊話”,七國集團以及二十國集團層面維護市場信心的協調工作也在進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場變化中,美債沒有出現被投資者拋售現象,10年期美債收益率甚至在9日跌至2.1820%的歷史新低,表明依然有資金追買。

  對於美債問題,各界觀點不一。有專家指出,從安全性、流動性等綜合指標考察,美債依然是長期投資者資産配置的主要選擇。但也有投行人士指出,儘管短期內美債市場沒有受到影響,但長期而言美國信用固若金湯的觀念將發生變化,雖然美債償付風險總體很小,但價格可能出現反轉走低。

  美債餘額規模超過14萬億美元,多為全球的銀行機構、養老基金、共同基金和各國外儲持有,這些機構投資者還以美債作為抵押,編織起錯綜複雜的金融關係。因此,如果美債出現“風吹草動”,其産生的連鎖反應將遠遠超過股市暴跌的衝擊。

  美銀美林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認為“更多衝擊可能出現”。其理由是標普依然將美國的信用評級展望列于“負面”,如果美國未來因兩黨之爭,在減赤上出現反復,可能出現標普對美國再降一級、穆迪和惠譽跟隨降級的情況。如若這樣,投資者對美債的態度可能會發生重大轉變。

  有觀點認為,美債危局深處,是對美元的一種“信心危機”。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研究員小野亮談道,在明年美國總統選舉前後,不排除出現“第二次評級危機”。他還指出,近年在各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産的比例在逐年降低。一旦美國在處理中長期財政問題時應對失當,美債等美元資産或被拋售。

  此外,目前歐洲債務形勢越發嚴峻,法國主權信用也受到市場質疑,鋻於歐美金融機構都深度介入對方金融市場,一旦出現新的“短板”,或將在全球市場産生巨大“共振”效應,對拉美、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資本市場帶來重壓。

  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乏力

  市場暴跌看似因“降級”而起,但“降級”反映出的全球經濟,特別是美歐經濟的前景難料,才是投資者真正擔憂所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巴裏博斯沃思如是説。 

  回顧本輪金融危機演變過程,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催生房地産泡沫,而房地産泡沫破滅帶來次貸危機導致金融業“內爆”,進而引發嚴重金融和經濟危機。隨後央行發鈔,財政發債籌資對金融業施以援手,並刺激經濟,將私人部門危機成本轉移到政府部門,導致公共債務水平迅猛上升。

  這一解決危機的思路,是通過強力擴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並期望經濟好轉帶動債務問題的解決。但事與願違,由於長期結構性問題,發達國家復蘇速度遲緩,不足以形成良性循環解決債務問題,反而進一步削弱財政穩定性,使金融危機演變至歐債危機和美債困局,反累經濟增長。因此,也有學者反思,如果讓市場力量解決危機,比如讓存在嚴重問題的金融機構破産,或許不會出現今日的“積重難返”。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其中一季度增速更創下經濟衰退結束後的最低水平。隨著近期股市動蕩,金融體系的避險和緊縮傾向對美國實體經濟層面的負面影響將再次顯現。有關美國經濟“二次探底”話題也再度浮出水面。

  《華爾街日報》刊文指出,美國經濟當前最缺乏的是信心。由此,企業會放慢投資和招工步伐,失業率仍將居高不下,進而挫傷個人消費,拖累經濟增長。美國總統奧巴馬前經濟顧問勞倫斯薩默斯認為,如果政府不採取新措施,美國經濟有三分之一可能陷入“二次衰退”。

  更為危險的是,作為全球最主要的兩個經濟體,美歐困境正在“重合”。歐洲經濟增長總體情況也不樂觀,歐元區商業信心指數目前處在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即便是領頭羊的德國也出現經濟增長放緩跡象。這背後,是歐洲部分國家經濟競爭力低下、歐元區貨幣和財政政策相互掣肘,壓縮財赤社會阻力巨大、政治決策推動艱難等深層次原因。

  目前尚不能充分評估美歐實體經濟受到債務困局的影響,但經合組織的領先指標已經顯示多數經濟體出現放緩跡象。美歐經濟增長放緩的最直接後果,將是對外部産品的需求萎縮,再加上受災後的日本需求難啟,發達經濟體的整體形勢不容樂觀,給全球金融和經濟帶來新的負擔。

  巴西著名經濟學家古斯塔沃佛朗哥認為,目前説世界經濟將再陷衰退、全球面臨新一輪金融危機還為時尚早。但可以明確的是,世界經濟又出現嚴重問題。亞洲開發銀行日前發佈的《亞洲資本市場監測》報告説,亞洲新興市場仍易受全球投資者情緒突然變化的影響,美國信用評級遭降和歐洲債務危機的負面影響遠超過投資組合帶來的回報,疲弱的全球經濟將削弱地區出口。

  全球經濟將持續調整

  從金融危機以來,發達經濟體沉疴難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明顯降低,而以中國、印度、巴西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大國借助各種條件,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持續上升。美歐債務形勢的惡化,或將進一步強化這一調整趨勢。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更應該冷靜觀察,沉著應對,強調合作,在全球層面推動經濟平衡,鞏固增長形勢。

  債務問題,最終要通過收支兩方面加以解決。目前看,由於經濟基本面持續低迷,再加上財政約束,美歐央行或將考慮重啟印鈔買債的貨幣政策,以穩定債券市場,並刺激經濟。近期,歐洲央行已經宣佈購買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的計劃,日本央行有意擴大貨幣供應量,有關美聯儲可能啟動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的推測也越來越多。

  由於美元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其發鈔方美聯儲的政策尤需關注。如果美國再啟“量化寬鬆”,其“外溢”影響需新興經濟體重視。目前,在中國、印度等主要新興經濟體,通脹壓力仍然較大,如果美元資金再次流入國際市場,推高大宗商品等資産價格,産生輸入性通脹壓力,新興經濟體將面臨壓通脹和保增長的艱難平衡。

  從外部形勢看,目前全球市場動蕩和預期疲軟的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也給中國的貿易和經濟增長帶來下行風險,但經過金融危機洗禮的中國經濟也展現出更強彈性。巴克萊資本的最新研究報告認為,中國最新公佈的7月份貿易數據好于預期,表明中國內外需的應變能力較強。中國對新興市場出口形勢好于對發達國家出口的趨勢仍將延續。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對亞洲新興市場的出口增長仍然強勁,對第三大貿易夥伴東盟的出口增長從6月份的18.1%增至7月份的23.5%。另外,考慮到數月後發達國家進入聖誕訂貨季,中國的出口或將獲得季節性的利好推動。另外,中國的進口需求也保持在高水平,這對於全球經濟增長仍將是重要動力。

  美歐債務危局的出現,是其經濟發展模式中內在缺陷産生的結果,這為中國思考未來長久發展之路提供了借鑒。有學者指出,在這種借鑒與思辨中,應該避免“因噎廢食”的傾向,因為在很多方面,美歐的問題是“過度”,而中國的問題是“不足”,因此,外部危機的出現更應該成為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契機,而不是放緩內部改革步伐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