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稀土紅火背後藏危機 應打破應用研發僵局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2日 10: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前所未有的價格漲幅讓稀土上遊企業賺得盆滿缽溢。然而,一些專家認為,紅火背後,稀土行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如不能得到儘快解決,將影響行業的長遠發展。

  在此間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包頭稀土産業論壇”上,部分業內人士接受採訪時表示,稀土價格上漲帶來的表面繁榮使得人們過度關注價格的高低,卻忽視了這一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高端應用領域處於劣勢。

  價格飆升技術缺失

  “行情暴漲讓大家産生一種錯覺,認為困擾中國稀土行業的問題已得到解決,一時間大家都忙著賺快錢。”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説。

  然而,這些問題非但沒有得到解決,一些體制、機制和政策方面的不足,反而使得情況更加惡化。包頭稀土研究院原院長馬鵬起説:“現在國內稀土行業不缺乏資金,但是浮躁氣氛太濃,而且缺少高層次稀土科研人才和原創性的技術成果。”

  從2010年10月起,中國稀土市場開始出現一輪漲價風潮,稀土原料及稀土金屬價格一路飆升,並在2011年4月演變成爆髮式增長。例如,氧化釹當前價格約148萬元/噸,年漲幅達到628.4%,而在2010年的最低價格僅為11.8萬元/噸。

  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稀土産業不同於普通製造業,其附加值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環節。在“礦産品-冶煉分離産品-功能材料-器件-終端應用産品”鏈條中,越往下游延伸,經濟效益和節能減排等社會效益越高。目前中國雖然是世界上稀土儲量最豐富和産量、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但是卻主要扮演原料供應商的角色。

  正是由於缺乏具有全行業影響力的核心技術,稀土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導致中國一些稀土下游應用企業——風機和核磁共振永磁部件、動力電池等,在生産經營上出現困難,部分企業甚至已經減産或停産。

  包鋼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忠説,稀土原材料價格上漲過程中,壓力最大的是中低檔次産品生産企業,而真正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通過挖掘潛力,可以很好地消化成本上漲的壓力。

  打破應用研發僵局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要想從稀土生産大國轉變為強國,僅僅依靠資源優勢謀求定價權還遠遠不夠,必須在稀土基礎、應用關鍵技術和産業化上取得真正突破,否則隨著全球稀土生産格局的改變,現有優勢也將難以維持。“長遠來看,只強調賣高價而不爭取技術上的話語權,是愚蠢之舉。”江蘇省稀土學會理事王仲山説,“鄧小平曾説,‘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但是只有在技術上領先,中國稀土才能有像中東石油一樣的影響力。”

  針對國內目前熱衷於跟蹤研究國外技術、購買專利權的現象,張安文説:“中國不能寄希望於技術轉讓,真正核心的尖端技術國外不會給我們,中國只能靠自主創新。”

  中國稀土學會秘書長林東魯等專家表示,雖然近期稀土價格有所提升,但相對來説中國稀土行業的出口利潤率仍不高,而且每年還要花鉅額資金進口高端産品。

  舉例來説,由於國外稀土永磁材料的磁性等指標高,售價遠高於國內産品。2010年,中國稀土永磁材料的出口均價約為4.5萬美元每噸,但進口均價卻超過6萬美元每噸,全年進口4069.91噸,金額高達2.51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去年出口稀土冶煉分離産品(以氧化物計)約3.5萬噸,而出口金額僅為9.4億美元。“更有甚者,某些國家限制對中國出口新材料等高科技産品,有些産品即便花再多的錢也買不來。”馬鵬起説。

  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均建議,中國政府和稀土企業應著眼于長遠發展,增強政策的前瞻性,加快技術攻關,增強産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稀土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日前也強調,中國必須加快稀土關鍵技術研發和産業化,引導和組織稀土生産應用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大力開發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推動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科技成果産業化,解開中國稀土應用研發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