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新社北京8月11日電 題:全球市場再沁寒意中國經濟宜“文火慢調”
中新社記者 暴跌、企穩再暴跌,各國股市災難般的表現,讓沁入市場的寒意日趨加深。當世界經濟瀕臨“二次衰退”邊緣,增速已開始“向下走”的中國經濟又該如何應對?
此間專家表示,雖然外部需求可能長期陷入低迷,但中國潛在增長率較高,只要保持政策穩定,繼續修好“內功”,其經濟增長就不會出現所謂的“硬著陸”。
“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逐漸轉入常規性的增長軌道。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速逐季走低,進入7月後,工業、消費和投資更是呈現出全線放緩的態勢。
雖然官方堅持以“高頻緊縮”的節奏抑制通貨膨脹,並將當下經濟增速的回落視為有益於健康的降溫過程。但一個基本指標是“經濟增速不出現大的波動”。
從“三駕馬車”的表現看,上半年對GDP負拉動的出口目前已是“拼圖”中的最短板。而歐美這兩位裝載了中國近4成外需的“&&大哥”的同時“落難”,則意味著中國國際貿易環境未來只會愈發複雜,中國經濟深度回調的風險也隨之加大。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本週二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當前國際金融形勢。他要求中國官員冷靜觀察,沉著應對,做好防範風險的準備。一時間,中國能否再當“救世主”成為各方熱議話題。
3年前,當世界金融危機襲來,中國4萬億的“熱補”不僅讓自身率先企穩回升,還將多個經濟體拉出泥潭。此番再遇寒流,雖然“拉動內需減少出口依賴”的戰略不改,但中國具體戰術料將有所不同。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上一輪“反危機”刺激政策“驅寒”效果明顯,但其引發的通貨膨脹、房地産泡沫和債務增加等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相比于2008年的崩盤之局,此次危機對實體經濟軌跡的影響相對可控,大規模的救市尚無必要,但小當量的刺激手段或陸續出臺。
發改委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告訴中新社記者,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最大難題,正是如何釋放上一輪刺激所形成的巨大産能。他認為,繼續大幅增加投資力度,雖能讓過剩産能暫時釋放,但此舉未來或造成更大規模的生産過剩。“治本”關鍵還是在於消費的提振。
相對於短期內就能“加熱”經濟的投資,城市化、收入分配等提振消費的藥方,都需要依賴於對一些重大的結構性問題的長期求解。不過,在美國新一輪刺激政策山雨欲來之際,中國要控制住通過投資營造GDP的高速度增長的衝動,在“文火慢調”中將調結構做到實處,信心依然至關重要。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指出,外需的低迷已反映在中國經濟增速的回落當中。下半年,只要出口不出現2008年那樣的負增長,中國經濟增速完全能夠維持在8%—10%的增長潛力區間。魯政委則強調説,從歷史經驗來看,越是海外維持寬鬆政策,中國國內就越應保持政策的穩健性,因為隨波逐流的放鬆,只會繼續吹大現有的資産泡沫。而這也非力倡經濟轉型的中國政府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