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洋品牌”為啥一到中國就“變臉”呢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1日 07: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據“新華報業網”報道,一貫給人乾淨衛生印象的洋快餐最近頻頻曝出食品安全問題。近日,有媒體再度曝光,肯德基在後廚的食品製作過程令人堪憂,炸薯條的油四天才換,後廚地面骯髒,食物掉地上都是撿起來抖抖污垢後繼續售賣……

  應該説,企業的社會責任,並非是挂在嘴上説説而已的美辭,更不是一塊貼在墻上的榮譽牌匾,而是體現在企業發展每一步上,要求企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必須主動承擔對環境、社會和利益相關的責任,不賺昧良心的錢。

  不可否認,絕大多數跨國企業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業績,都與其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品質”息息相關。可是,在國內“出洋相”的跨國公司,與其在母國和中國的表現卻判若兩樣。是什麼讓他們一到中國就“變了臉”呢?個中的原因值得細究。

  跨國公司的“本來面目”無疑是“商人”,自然也難脫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的本能。而要是不折不扣地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肯定會加大企業的無形和有形成本,減少企業的利潤收入。正是存在這樣的“原罪”因子,一旦失去制度的剛性約束,身為“經濟動物”的跨國公司,一般並不會積極、主動地去履行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可見,洋品牌在國內出“洋相”,我們不能一味指責跨國公司“淮南為橘、淮北為枳”,而應該從國內市場監管的機制、制度的設計上尋根源、找漏洞。

  客觀講,目前中國在産品安全監測上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包括施行標準和檢測方法等都還比較粗放,缺乏更精細化的評判。隨著檢測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尤其是隨著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科學鑒別常識的提高,在“老標準”下不是問題的問題就顯山露水了。加之,由於一些地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的片面導向,面對這些處於強勢地位的洋巨頭,有些地方或部門甚至不惜在生産標準上作出某些“寬待”。跨國企業某些品牌産品在國內“走樣”,很大程度上緣于其面臨的社會約束條件發生了變化。

  筆者以為,儘管近年來洋品牌在國內“洋相”出了不少,但對此,不能僅停留在道德方面的評判,也不能總是期待“洋巨頭”道德自律的提升,而應該積極地採取“他律”約束,從而驅引企業道德“正向運行”。可以説,只有讓所有企業在制度框架下實現“既是社會責任的實踐者,同時又是社會責任的受益者”角色定位,才能最終落實跨國企業的社會責任。不然的話,“洋品牌”在中國出“洋相”的事還會隔三岔五地鬧騰出來。

  吳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