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記者 張蕭然
實習生 張偉健報道
“現在的物價是一天一個價。豬肉16塊一斤,雞蛋五塊五一斤,就連黃瓜現在也漲到了兩塊五一斤了。”剛走出菜市場,北京通州的張華就感慨道。
8月9日統計局發佈的宏觀經濟數據也認證了張華的直觀感受:6.5%,7月的CPI創下3年來的新高。其中食品價格是主力軍,上漲14.8%,豬肉以56.7%的漲幅領跑。
蔡軍是浙江省蕓蕓小老闆中的一員,更是一肚子的苦水,他對《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抱怨道,原材料價格上漲了20%—30%,人工成本上漲20%,成本價就是報價,唯一的利潤來源是國家出口退稅。
統計數據顯示,7月份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的漲幅遠遠低於購進價格的漲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了11.0%,而出廠價格同比上漲7.5%。
除了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壓力,日益從緊的貨幣政策正在斬斷中型企業的資金鏈條,成為中型企業升級、擴大規模甚至生存的攔路虎。
“小型企業還好,因為我們本來就從銀行貸不了款,但是中型企業和我們不同,他們幾乎是靠銀行貸款存活。沒有了貸款,他們等於沒有了資金來源,幾乎什麼都不能做。”面對著相同的命運,蔡軍有點惺惺相惜的感覺。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在8月1日發佈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也顯示了製造業增長勢頭繼續減速的苗頭:7月的PMI為50.7%,環比回落0.2個百分點,創下29個月來的新低。
雖然溫州“企業倒閉潮”被官方明確否認,但大多數企業在微利經營、虧損經營,卻是不爭的事實。溫州市經貿委的一份調查顯示,在其重點監測的35家企業中,近1/4的企業接近虧損,行業平均利潤率為3.1%,利潤超過5%的企業不到10家。
據蔡老闆介紹,溫州製造業蕭條的最為典型案例是溫州打火機企業數量的銳減。曾在2001年榮獲“中國金屬外殼打火機生産基地”稱號、曾佔據了全球金屬打火機80%市場份額的溫州打火機企業,目前的數量已由鼎盛時期的4000多家銳減到不足100家。
出廠價格和進廠價格的不平衡正在壓縮製造業的利潤空間,而日益收緊的銀根更加劇了産業空心化的趨勢。在溫州,越來越多的與蔡軍一樣曾靠外貿出口起步的人開始放棄了實業,轉向了投資。
浙江省工商聯研究室主任周冠鑫也證實:大部分大型民營企業的資本配比基本實現“三三制”,即主業、房地産、金融證券投資三分天下,而目前後兩塊的投資比例越來越高,對主業的投資越來越少。
“從以上幾方面來看,中國的産業空心化趨勢是越加明顯,如果不能及時進行産業結構和升級調整,預計PMI將有繼續走低的可能。”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白朋鳴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説。
雖然衡量經濟活力的指標——PMI指數一直在減速,但白朋鳴判斷,在通脹高企的形勢下,當前國內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不會輕易發生改變。
相比白朋鳴的決絕,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的判斷更趨多元,他認為當前有兩種策略可供選擇:一是維持現有的政策格局,以靜制動,扛過去;二是貨幣政策按照既定的步驟從緊,通過加息或者提準來穩定通脹預期、鞏固調控效果。
“未來政策應該以第二種策略為主,但也不排除實施第一種策略的可能性。”李慧勇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説。
白朋鳴也表示,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政府不可能希望製造業出現問題。為了防止實體經濟發展遭遇嚴重打擊,政府已經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扶持計劃,接下來還會在政策上向實體經濟發展方向傾斜,這可能主要表現為經濟政策的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