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表現:
多家大型商業銀行房貸業務進入“凍結期”。
誘因:
銀根緊縮,樓市調整,個人房貸指標偏緊。
根源:
高收益率理財産品氾濫,逼迫銀行追求更高收益的經營性貸款。
“我們原則上已經不再向分行報批房貸業務。”8月8日,上海一家股份制銀行的個貸經理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即便優質客戶,恐怕也要半年後才拿到貸款了。”
不是優質客戶的小杜很受傷,80後的他第一次買房,卻趕上了房貸“凍結期”。“前後跑了四家銀行,不是上浮貸款利率,就是問我有沒有大額存款。”小杜説,“據説就是銀行VIP,也保證不了馬上拿到錢。像我這樣的客戶,需要半年,或者更長。而且,能不能給你辦理,還是未知數。”
貸款?先等半年!
比小杜早3個月申請的丁先生,還沒有拿到貸款。“開發商催過幾次了,我也沒轍。”丁先生一臉無奈。“開發商催我,我再催銀行。銀行那裏根本沒有時間表,總是跟我説沒有頭寸,在逐漸收縮房貸業務。”
建設銀行剛剛下發了最新的房貸政策,規定首次購房首付五成,利率上浮10%。建設銀行一家網點的大堂經理告訴記者,首套房的利率上個月還有優惠,但僅僅面向類似結算賬戶放在建設銀行的企業主。上浮10%後,批下來的時間目前也“説不準”。
“利率上浮後,不少客戶不堪重負,放棄了買房。”中原地産上海分公司一名交易員對記者説。這名交易員説,首套房貸幾乎沒有銀行設優惠利率,普遍是上浮10%。對二套房貸,大部分銀行上浮20%-40%。雖然銀行沒有明確發文説不再受理房貸業務,但如此高的利率,遙遙無期的審批時間,加上部分銀行不再報分行批,都已説明銀行準備放棄房貸業務了。上述交易員用“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來形容房貸現狀,“哪怕送上去的,基本也沒有下文。要等到明年才能知道審批結果。”
停貸?保持利差!
據上海不少知名仲介機構的資深交易人員透露,目前,包括工行、建行、興業、中行等在內的多所中資大型商業銀行房貸業務已基本處於“凍結”狀態。
小杜不知道銀行啥時給房貸“解凍”,按照客戶經理的説法,總行發放的個人房貸指標本來就偏緊,而且銀行正在優化信貸配置。聽到後一句,小杜頓時感悟:那才是銀行“凍結”房貸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
“銀行要將有限的信貸資源配置在更高收益的資産中去。”某國有銀行零售信貸部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他説,今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明顯偏緊,銀行體系資金緊張局面已經顯現。為了保證有充足的流動性,目前各家銀行都開足了馬力拉存款。由於目前存款利率尚沒有市場化,因此很多銀行就通過發行理財産品的方式吸引資金。尤其是一些中小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越來越高,一些短期理財産品的收益率甚至已經遠超過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隨著存款業務競爭的日趨激烈,銀行資金成本的提升成為必然。“為了保持利差,銀行必然要將資産更多地配置在高收益領域。”
房貸?已是舊愛!
上述國有銀行人士承認,除了大部分銀行收緊房貸外,為數不少的銀行乾脆停止了房貸業務,直接的原因是收益率太低。房貸已經從之前的優質貸款變為“最不賺錢”的業務。
事實上,隨著信貸環境偏緊以及首套房貸利率優惠取消,以往銀行個貸業務中的“老大”——房貸正光芒漸失,而高利率的貸款正成為銀行戰略轉型的“新寵”。一家股份制銀行中層管理人士也向記者透露,該行更多貸款額度已經流向利息更高的中小企業貸款和個人經營性貸款。他説,房貸在風險控制上佔優,但從收益角度看,不屬於銀行的優質信貸業務。
目前,小企業貸款利率一般上浮25%,個人經營性貸款産品的利率一般上浮30%。據悉,在央行持續回收流動性的情況下,銀行的貸款資金已經不再充裕,因此需要對信貸資産進行優化配置,以提高信貸資金的收益回報。因此個人房貸業務在這輪信貸資源配置和調整中,率先成了調配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