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棉花的臨時收儲啟動已經箭在弦上。
中國棉花協會發佈信息稱,8月4日下午,國家發改委已經召集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閉門商討棉花臨時收儲的準備工作,包括籽棉收購參考價格的測算、收儲預案交易實施辦法等。
根據今年3月30日公佈的棉花最低保護價方案,在2010年9月1日-2011年3月31日期間,一旦標準級皮棉價格連續5個工作日低於19800元/噸,便啟動政策性收儲。
8月8日,中國棉花價格指數已經跌至19635元/噸,比這一輪棉價高峰3月時的31000元/噸,大幅下跌近40%。
數位受訪業內人士將這一輪棉價的暴跌歸結為三個因素:官方及市場對産需數據預估的明顯偏差、遊資的離場以及下游紡織服裝行業的整體蕭條,而第三條也是推動棉價暴跌的最根本原因。
山東棉業不願透露姓名人士透露,近期一場實地調研顯示,德州地區有30%-40%的紡織企業已經停産,80%-90%的紡織企業全面限産。他説,業內普遍判斷,當前紡織行業的困難程度甚至超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
艱難的去庫存
過山車一樣的棉價行情,在2010-2011棉花年度內(2010年9月-2011年8月)上演了兩回。去年9月開始,中國棉價在緩慢小漲了大半年後開始急速上躥,328級的標準棉現貨價格9月份的報價超過3.2萬元/噸,比年初價格翻了一倍。11月份,短短數周內,現貨價格又大幅下跌近20%。此後棉價企穩回升,在今年3月觸到31000元/噸的高點後再度急速下跌至今。
第一紡織網分析師汪前進説,棉價從3萬元/噸的高價下跌至2.5萬元/噸左右時,市場還普遍相信是遊資的離場導致了這樣一個結果,然而之後一再下跌直至跌破政府設定的保護價19800元/噸,就必須要梳理棉市本身的供求因素。
事實上,伴隨著棉價暴跌的,是紡織全行業採購的趨於停滯。廣東一家較大規模的棉紡企業採購負責人告訴記者,已經有兩個多月沒再採購棉花,預計未來一兩個月內也不會採購棉花,他説,半成品紗線銷售的不順暢,以致全行業都不得不去面對棉紗的畸高的庫存。
當前,中國紗線的平均庫存已經超過35天,是5年來的最高水平。就在去年,這一紗線平均庫存天數還僅僅只有10天左右。
這樣的去庫存壓力實則來自終端的服裝出口。汪前進説,雖然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的服裝出口實現了同比超過20%的增長,但這實際上是提價導致的賬面虛增,上半年實際出口數量增長大概僅僅只有2%,考慮到歐美需求將在下半年持續疲軟,全年服裝的出口數量增速極有可能會逆轉為負數。
中國最大的服裝出口商之一的上海飛馬集團總經理陸龍生也證實,公司上半年雖然實現近30%的出口額增長,出口數量增長卻僅有個位數,從目前在手訂單的情況判斷,下半年的出口會比上半年更為糟糕。
前述採購人士稱,自己接觸到的一些中小紡紗企業中,大約有五成已經停産關閉,織布的企業中開工率大部分不足一半,當前紗布的平均庫存已經從2011年1月份的不足14天大幅攀升至目前的35天。
汪前進説,紡織企業當前分化不小,規模以上企業上半年還能實現平均4%-5%的凈利潤,但規模以下未納入統計範圍這部分企業虧損已經成為常態,也只能限産或是完全關停。
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抽樣調查,3月份以來,棉紡行業産能利用率在80%左右(去年95% 以上),産銷率只有87%。這類調查一般僅局限于規模以上企業。
矛盾的數據
造成棉價暴跌的另一個因素在於,供求兩方的數據都明顯背離預期。
這一輪棉價的暴漲被認為有其合理性正是因為市場早前普遍判斷2010棉花年度的需求缺口會達到400萬噸左右。去年9月份新棉上市之際,統計局曾估算中國本年度的棉産量將不足600萬噸,強烈的減産預期,加上資金的炒作,引發了棉價去年暴漲。
然而,今年4、5月前後,中國棉花協會、美國農業部給出的中國棉花本年度産量數據達到660萬-670萬噸,比最初統計局的數據多了70萬噸,這差不多是中國一個月的棉花消費量。
需求的估算同樣存在偏差,前述山東棉業的人士説,一般是通過紗線的産量反推棉花的消費量,由於紗線産量數據長期存在水分,這一估算的基數本身就偏高,再考慮到配棉比的變化,棉花實際需求量並沒有那麼高。他説,官方一般按照經驗數據64%的配棉比估算耗棉量,但調研中發現,絕大部分企業的配棉比往往在50%以下。
汪前進説,化纖的替代、配棉比的估算偏差估計造成了50萬-60萬噸的耗棉量被高估,考慮到産量數據下被低估的70萬噸棉花,2010棉花年度原先普遍預計的400萬噸缺口,大概被放大了130多萬噸。
供求缺口被放大加上下游紡織行業的蕭條,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棉花價格會在6-8月這樣一個青黃不接的季節,反常暴跌。中國每年大概有1/3的棉花依賴進口,9月新棉上市之前的三個月因為資源的稀缺,國內棉價一般會在此時觸及高點。
9月初政府啟動臨時收儲幾乎已經沒有懸念,受訪者一致表示,棉價雖然即將觸底,但究竟能否反彈還取決於下游需求尤其是外需的變化,外棉的走勢也將影響中國棉價。前述廣東棉紡企業採購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相近品質美棉的到廠價格在1.95萬元/噸左右,印度棉價格最低,在1.8萬元/噸左右,都低於國內棉2萬元/噸的到廠價格。
今年3月份,業界呼籲數年的棉花最低保護價方案終於出臺,一直被納入經濟作物的棉花終於得以享受類似糧食最低保護價的托市政策。
山東棉業人士説,這一旨在保護棉農利益、穩定棉花種植面積的托市政策會收到成效。他説剛剛完成的一份測算顯示,1.98萬元/噸的皮棉最低保護價,折算下來的標準級籽棉收購價格大概在4.4元/斤,但考慮到低迷的市場,棉商亦難按照這一價格敞開向棉農收購,預計最終的實際收購價格會在4.2-4.3元/斤。
“這一價格仍然能夠被棉農接受,”該人士説,今年的測算顯示,標準級籽棉只要每斤價格能在4.1元,棉農種棉收益就能與種糧食收益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