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歐萊雅廣告遭禁 比“太美”更可怕的是什麼?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8日 1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太美也是錯嗎?這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事實確是如此。近日,英國廣告標準局發佈禁令,劍指法國化粧品巨頭歐萊雅旗下美寶蓮和蘭蔻兩支平面廣告,理由是過度PS,有意美化模特,誤導消費者。“太美”,成了它們最大的錯。

  很顯然,這則禁令不僅是對用技術製造的虛假之美的否定,更是對以虛假之美標榜産品之真的懲罰。這種欺騙與商業欺騙本質上並無二致,它之所以肆虐氾濫,不僅因為其“美麗”令人不易察覺其隱性的本質,更因為人類對美無限追求的本性讓美的任何一種呈現都似乎具有了合理性,即便外表的美與內在的醜如此結伴聯姻是對美的根本性褻瀆,即便公眾對美的渴望被如此利用是何等的殘忍。

  叫停虛假廣告、揭穿誤導受眾的本質,是對商業誠信缺失甚至商業道德失范的遏止,但也許在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存有更深層的擔憂,這種擔憂來自美與真的悖離,來自這個時代技術對我們精神的“殖民”。

  從美的本質來説,無論是古希臘時期小鳥啄食宙克西斯畫中的葡萄,引其揭開巴爾拉修畫布的傳説,還是先秦時代《莊子山木》中“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的故事,都很早就在提醒世人真與美的內質通達。然而現代社會中我們對美的追求又在多大程度上悖離了真?遠離了善?美還能否葆有她原本的根基?當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審美幻像中突然懷戀久違的“天然去雕飾”,惶恐地留連于“清水出芙蓉”的美麗時,即便可以偶爾洗盡鉛華,偶爾走進大自然,用所謂的“返樸歸真”獲得暫時的安慰,我們依然無措,因為那依然難以彌合因與真漸行漸遠而在內心生成的美的失落。而更重要的是,我們缺少對此的幡然醒悟。

  以訴諸感性審美追求為突出特徵的消費文化以其強大的魔力導引著大眾文化。廣告等媒介傳播以及影視娛樂具有滿足和利用人們這種感性審美追求的雙重屬性。而事實上,在它們完成自身商業訴求並不斷滿足人們崇尚感性審美的同時,也不斷為大眾推行、強化甚至重塑新的審美標準與審美理想。因為它們孕育的明星與偶像為大眾提供種種美的模式化的同時,也製造著“沒有最美、只有更美”的視覺神話。這其中,以技術為核心支撐的整形、美容、攝影、數字化等手段是潛藏在神話背後的重要推手。

  從美學理論上講,只要在倫理範圍之內,運用包括先進技術在內的任何手段美化人自身都具有其合法性。並且這些手段在讓大眾獲得更多審美享受的同時也有助於他們按照理想的審美標準再造審美對象,達成新的審美理想。但是,在消費文化為我們不斷製造和預設新的審美標準的推動下,過度的技術運用使工業技術已經從對工業産品、藝術作品生産的影響蔓延到對人自身自然性的侵蝕。不斷實現自身人工化的裝飾、改變和重塑的同時,我們便在技術的自由運用中失去了自由,我們便在操控技術的同時,淪為被技術所奴役的奴隸。因此,深陷於技術對精神的“殖民”而不自知,也許遠遠比因受“太美”的廣告誤導而多買幾瓶並非神效的化粧品更為可怕。(選自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