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私募清盤 主動被動結果大不同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8日 12: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7月以來,陽光私募基金行業再次發生清盤事件。山東信託旗下的兩隻結構化私募“山東信託盈融達”和“山東信託夢想二號”均提前終止,而之前的5月,至少有5隻非結構化私募基金停止了運作。越來越多的私募清盤事件給投資者帶來的似乎更多是心理上的負面影響。實際上,私募清盤並非都是壞事,相反,投資者有時甚至能得到一些有意義的信息。

  根據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統計,自2008年以來,通過公開信託公告宣佈清盤的非結構化私募基金至少有23隻。這些基金中有14隻基金清盤時凈值在1元以上,為投資者賺到了錢。與同期滬深300指數相比,有11隻基金戰勝同期指數,清盤基金的業績可謂好壞參半。其清盤的原因大致有兩類,一類是被動清盤,或由於公司經營不善,或由於基金凈值觸及清盤線被迫清盤,抑或基金規模未達到信託要求而被清盤;另一類是基金經理判斷後市行情不好而主動清盤或放棄延長已到期的私募。

  被動清盤因業績不佳

  在被動清盤的私募中,大多數是由於業績不佳而清盤的,而這一現象也是自2009年開始逐漸增加的。在被動清盤的私募中比較有名的是原公募明星基金經理鄭拓所管理的深藍3號,這只基金在2010年的震蕩弱市中不幸踩錯時點,導致凈值一路下滑,最終觸及清盤線被迫清盤。此外,有像常盛金、鼎弘義1期等,因為客戶不滿基金業績而大量贖回,導致信託規模未到信託公司規定底線而被迫清盤。還有如三羊卓越系列4隻私募,由於公司其他方面的投資管理經營不善,拖累私募被清盤。

  在陽光私募最初發展至2008年的幾年間,多數信託公司沒有硬性的止損要求,所以2009年之前成立的非結構化基金産品幾乎沒有因為業績而清盤的。直到經歷2008年的慘痛大跌後,私募投資者和信託公司對於私募基金的風險控制要求越來越高。所以,近幾年發行的私募基金在成立時,多數信託公司都會在信託合同中規定清盤線,基金凈值如果下跌到一定區間,信託公司就會強制將信託清盤止損。從對投資者負責的角度看,這是私募行業的一種進步。

  主動清盤者多數逃過一劫

  除了上述被動清盤的私募外,還有一些私募則是主動選擇清盤或者是信託到期而未延長期限,這兩者背後的原因往往是基金經理看淡後市。主動選擇清盤並非前無古人,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私募教父趙丹陽在2008年年初的市場高點將其旗下的A股基金全部清盤,成功逃頂使得趙丹陽聲名鵲起,也使得主動清盤這一方式為人所知。

  在趙丹陽之後主動清盤的私募裏,其清盤時機是否也如此精準?從2008年以來主動清盤或者信託到期而未延長期限的非結構化私募來看,在清盤滿一年的5隻基金中,赤子之心繫列兩隻基金清盤後的一年,滬深300指數下跌56.01%;誠諾和策略大師清盤後的一年,滬深300指數下跌1.28%。只有智誠收穫一隻基金在清盤後指數出現略微上升。而清盤只滿半年的兩隻基金中,融中睿合銀1號和新東風成長在其清盤後的半年內,滬深300指數下跌都超過3%。所以,主動清盤或者不延長期限總體上還是有成效的,基金經理的決策避免了私募基金在下跌市場中繼續運行。

  隨著私募基金數量和存續期的逐漸增加,正常與非正常清盤的私募可能會越來越多。私募清盤也是私募基金“生老病死”的必然過程,談清盤色變的投資者應該理性認識,了解清盤原因,避免一棍子打死有産品清盤的私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