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信用等級竟可買賣?公信力缺失成評級業短板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5日 09: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作為資本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的一個重要環節,信用評級關係到國家經濟和金融安全。《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調研發現,一方面是國外評級機構以合資方式加強對我本土評級機構的滲透,另一方面由於照搬美國評級模式、創新不足等原因,我本土評級機構面臨行業秩序混亂等問題。部分受訪專家認為,國內評級機構公信力不足已成影響信用評級結果實際運用的一個重要障礙,未來可能成我評級行業走出去爭奪國際評級話語權“短板”。

  “買賣級別”現象頻發

  一些評估機構以不正當的手段搶奪市場,採取按等級收費的方式,評估費用和信用等級成正比。在這種利益的驅動下,信用等級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可以買賣的商品,並造成了社會對信用評級的誤解。

  《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了解到,評級機構之間惡性競爭及由此造成的評級費用競價和發行人購買評級報告的惡劣行為,最為市場詬病。目前我國評級行業收費模式和贏利業務都比較單一,發行人付費的評級業務在市場上佔據統治地位。由於商業模式單一,市場上形成單一的利益鏈條,致使“以價定級”或“以級定價”等惡性競爭現象時有發生。有些評級機構在簽訂評級合同前,僅依據企業的部分書面資料便承諾給予較高信用等級,有些機構則採取返還的形式減少評級收費。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公司董事長關建中説:“因為現在的評級市場並不大,所以每一筆訂單和每一個客戶都是評級機構爭相搶奪的對象,買賣級別在行業內非常普遍。”

  據他透露,一些評估機構以不正當的手段搶奪市場,採取按等級收費的方式,評估費用和信用等級成正比。在這種利益的驅動下,信用等級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可以買賣的商品,並造成了社會對信用評級的誤解,認為信用等級只是一個可以按需取得、明碼標價的商品。尤其是一些前期沒有任何資金投入、無固定經營場所、也沒有評級標準研發投入的小型信用評級機構,更是不惜以價格競爭的方式來爭奪市場和客戶。

  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公司董事長朱榮恩説,一些評級機構為了爭奪市場、留住客戶,出具的結果大部分都是最高級別A A A級,導致了評級質量的事後檢驗機制如違約率、遷移矩陣等所有這些手段,統統失去了意義。

  據統計,目前發行債券的企業幾乎全部為大型優質企業,目前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債券,信用等級全部為A A A級,因此,債券評級意義不是很大,評級的目的在更大程度上是為滿足主管部門的要求,評級地位的重要性很難確立。

  行業監管處於“三無”狀態

  從制度建設方面看,目前我國信用評級行業監管處於無專門立法、無準入退出機制和無市場評價機制的“三無”狀態,缺少統一而明確的法律或行政法規對評級行業予以規範。

  《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發現,造成目前國內評級行業公信力不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我國評級行業發展所處的初級階段決定了評級機構自身實力積累不足,權威性不夠。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國際部副主任萬泰雷等認為,評級行業是伴隨著債券市場發展而産生和興起的,由於我國信用債券市場是在2005年之後才取得較大發展,尚不成熟,我信用評級行業真正進行大規模債券評級不足5年時間,尚處於起步階段,還未掌握核心技術、形成先進技術體系,對處於社會、經濟、金融結構變化較快背景下的債券時常缺乏經驗。國內評級業無論評級模型和技術都缺乏有效的積累,特別是數據庫的建設也比較滯後,目前歷史數據的積累基本上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

  二是監管制度建設相對滯後,導致評級行業的外部約束不足。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風險總監梁世棟説,從制度建設方面看,目前我國信用評級行業監管處於無專門立法、無準入退出機制和無市場評價機制的“三無”狀態,缺少統一而明確的法律或行政法規對評級行業予以規範,缺乏明確、完善的評級業務認可制度和有效的評級公司評價機制及懲罰退出機制。從實際執行層面上看,我國評級行業處於多頭監管的狀態,各監管部門在各自領域內出臺的規範評級活動和評級機構的部門規章缺乏統一的法律依據。監管標準不一造成市場參與者無所適從,監管領域重疊增加了監管和協調的成本,部分領域的監管缺位又導致市場監管出現盲區。這樣制度的缺失和監管的缺位最終導致對評級機構的外部約束不足。

  三是一些不合理機制安排導致評級機構獨立性不足,公允性受損。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總監李海鵬説,當前我國信用評級行業主要機構均為民資或一定程度上被外資控股,這種非公治理結構使得評級機構追求商業利益的驅動力較強,難以杜絕級別競爭現象的加劇。同時,在以向發行人收費為主的盈利模式下,評級機構的獨立性更容易因為相關利益主體施加的強大壓力而受損。

  此外,天津濱海新區綜合發展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楊志榮認為,評級本身的專業性、評級機構自身的資質以及評級機構對歷史數據和模型等的保密要求等,加劇了信息不對稱問題,使外界很難判斷和檢驗評級是否公正,這在客觀上也容易引發對評級機構公信力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