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截至8月3日,各省區市半年報陸續出爐。然而,31個省市地區居民收入全部“跑贏”居民消費價格(CPI)的“事實”再次引發公眾質疑。網友紛紛調侃:自己的收入再次“被增長”、“被平均”。
“拖了收入增長的後腿”
昨日,有媒體通過對比發現,上半年,全國31個省份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大於CPI增速,其中,29個省區市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超過10%,而國家統計局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CPI同比上漲5.4%。
然而,對於31省市居民平均收入增速高於CPI增速,公眾顯然並不買賬,網友紛紛表示,自己“拖了收入增長的後腿”。
昨日,一條“三成博士收入低於3000元”的微博被網友瘋傳。根據昨日公佈的《中國博士發展狀況》,中國有3/4的博士月收入在1500元到5000元之間,其中收入在3000元到4999元的佔42.1%,1500元到2999元佔33.6%。有超過5%的博士月收入尚不足1500元。
北京協和醫院婦産科醫生章蓉婭就在微博中感嘆,作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和清華大學的雙校博士,其工資僅為2500元,與北京16236元的人均收入相差甚遠。
數據顯示,上海城鎮居民上半年人均收入18382元,為全國最高,浙江和北京分列以16835元和16236元,位列第二和第三。
被超級致富階層平均?
然而,相對於公眾的一致質疑,多位專家的看法卻是,這“非常正常”。
“事實上,中國居民的實際收入比統計數據更高。”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賀鏗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中國的居民收入近幾年來一直以超過8%的速度增長,因此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速超過CPI毫無懸念。
不過,《新週刊》總主筆、社會趨勢觀察家肖鋒對媒體表示,大部分工薪階層和底薪階層實際收入並沒有增長,只是在進行統計的時候“被平均”了,壟斷部門和其他“超級致富”的階層將平均收入拉高,從而形成了大家看到的數字。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盧現祥則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達了另一種觀點,他認為,居民平均收入增幅只代表總量的改變,不能反映結構,與CPI不在一個層次上,不能單純比較兩者。
他進一步解釋,居民收入增速是個平均數,其統計方法非常複雜,再加上中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實際收入差距非常大。而CPI增速的統計只選擇了一部分日常消費品,甚至沒有包括對公眾影響較大的房價。因此,平均收入的計算和公眾的切身感受不能畫等號,不能單純從個人感受來比較兩者。“畢竟國家確實用了很多手段來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比如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政府轉移支付等”。
盧現祥認為,公眾對統計數據的排斥緣于“中國統計數據的公眾信任度比較低”,而著名經濟學教授郎鹹平也曾戲稱“統計局是在統計我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