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京津冀都市圈如何做大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4日 07: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記者 劉先雲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佈的2011年《社會建設藍皮書》指出,“十二五”期間按照目前每年常住人口增長60萬計算,未來5年北京人口將達到2260萬人,遠遠超過2020年把北京城市人口控制在1800萬以內的目標。不少專家呼籲,北京分流一部分人口和産業已經迫在眉睫,這一轉移也將給京津冀都市圈的衛星城建設帶來新契機。

  日前在北京平谷區舉辦的區域發展國際論壇上,記者就如何建設京津冀都市圈採訪了多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

  分散北京産業、人口壓力不能靠“攤大餅”,周邊應形成功能齊全的衛星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雲春認為,城鎮化是我國“十二五”的重要戰略。就城市化發展來講,在京津冀地區特別是在北京,怎麼解決人口分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表示,北京是整個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目前北京正在向世界城市的方向健康發展,但也要看到局限性。“北京城區已經不堪重負,資源承載能力,一些社會管理能力,已經跟不上世界城市發展的要求。”李稻葵説。

  如何分解北京的功能、分散北京的一部分人流呢?侯雲春認為,如果在北京、天津的郊縣或者河北周邊的一些城鎮單純搞一些住宅,建一片“睡城”,這樣的思路並不可取,只會進一步加劇城市的負荷。

  “京津冀縣域經濟必須以就業為支撐,使這些地方成為集工作、生活、居住、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功能比較齊全的新的城市服務中心。”侯雲春説。“北京城區的一部分高素質勞動力進來,成為反磁中心,或者叫衛星城。”

  全國百強縣京津冀地區僅佔4席,京津對周邊的積聚作用大於輻射作用

  京津冀都市圈被視為中國經濟的“第三極”,但令人尷尬的是,除了北京、天津兩座核心城市之外,鮮有可以稱道的城市。

  今年發佈的2011年全國百強縣中,長三角地區有50個縣(市)上榜,佔據半壁江山。而京津冀都市圈中,只有河北遷安、遵化、武安和北京密雲入榜。以廣州為核心的珠三角和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都有一批富裕的城市群,而京津周邊大多是“窮哥們兒”。

  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陳秀山認為,北京最近幾年大力發展通州、大興、亦莊等新城,但因為這幾個新城與主城區距離太近,也沒有明顯的差異化發展思路,沒有很好地起到分解人口和産業的作用。

  為何京津冀都市圈發展相對滯後呢?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施祖麟認為,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是因為北京、天津城區發展大大超出周邊地區,各種生産要素向北京、天津集聚的效應十分明顯。北京、天津對周邊資源的積聚作用大於輻射作用,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空吸效應”。此外,他認為,京津冀都市圈內,政府主導的投資佔比較大,民營經濟的活力相比長三角和珠三角,還顯得不足。 

  周邊縣域要與京津建立完整的産業鏈,不能僅僅熱衷房地産開發

  有專家認為,京津兩大核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特色不突出,産業承接能力不強,這一地區産業梯度落差過大,甚至形成“産業懸崖”,很難形成平穩銜接的産業鏈條。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指出,周邊縣域在吸引項目的同時,必須建立相對完整的産業鏈。現在很多京津冀縣域經濟産業比較零亂,片面追求大而全,並沒有形成完整的産業鏈。

  “部分周邊地區不甘於給京津做配套,還有一些地方熱衷於開發房地産,這些觀念必須轉變。”陳秀山説。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顧強認為,各地必須要大力營造良好的産業環境。“産業環境非常重要,這是産業集群的基本要求。現在很多地方搞産業集群,出現一個突出現象,那就是壞企業趕走好企業,這樣的産業環境顯然不行。”

  陳耀認為,要完善目前的産業佈局,促進地區間産業合作,京津冀之間亟待建立更高層次的協調機制和機構,加強區域間的協調合作,避免重復建設和各自為政。

  顧強還指出,各區縣在産業佈局上,都在規劃新能源、信息技術等新興産業,但一定要明白,自身在這個産業鏈中能做什麼,優勢在哪。“有些開發區因為用地緊張,把服裝企業都趕走了,以為搞電子信息産業附加值高,其實是一個誤解,現在做一台筆記本電腦的附加值未必比做一件衣服的附加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