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8月1日,多家環保組織再次發出公開信,呼籲國家海洋局主動並及時公開渤海溢油事故已查明的事實、調查進展,並儘快明確相關賠付方案,環保組織“不排除在近期率先提起公益訴訟”。這一消息來自於《北京晨報》。
就在7月中旬,民間環保組織達爾問自然求知社和環保共同發起了“中海油生態行”活動,赴山東長島溢油事故現場實地考察,目的是為了“客觀公正地把考察到的事實及時向社會彙報”,也為了“得到更多的證據支持”。據悉,達爾問、自然之友等11家民間環保組織正準備向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海油”)和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下稱“康菲中國”)提起一場主張生態賠償的公益訴訟。此前,這11家民間環保組織已與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海軍達成初步意向,準備適時向青島海事法院起訴。
自然之友公眾參與議題負責人常成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場生態索賠訴訟將面臨諸多現實挑戰:國家海洋局能不能有效提起生態索賠並及時公開信息?損害範圍如何確定?如果國家海洋局不作為而由民間組織提起訴訟,起訴成本、敗訴風險該如何承擔?
“我們是代表民眾起訴”
“我們這次是代表所有受到渤海漏油事故非直接影響的民眾提起訴訟,向中海油和康菲中國主張生態索賠。”常成向記者表示,因為溢油事故對環境的污染並不是一時的,而是將通過生態食物鏈長久影響到大範圍內不特定的多數人。
此前的6月4日,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到負責油田生産作業管理的康菲中國公司的報告,稱蓬萊19B3油田B平台東北方向的海面發現不明來源的少量油膜帶。而接下去整整半個多月,油污仍在擴散,事故調查也在進行,但真相卻一直沒有通過任何渠道向社會公開。
直到6月21日,一條“渤海油田有兩個油井發生漏油事故已經兩天了,希望能控制,不要污染”的微博引起了媒體和公眾的關注,溢油事實才浮出水面。
7月5日,國家海洋局召開發佈會向社會通報調查結果,油田周邊海域有840平方公里海水水質由一類變為劣四類。同時表示,漏油事故應該由作業者康菲中國承擔所有責任,最高可對其罰款20萬元,至於中海油的責任,要根據其與康菲中國簽訂的合同來界定。據悉,中海油在蓬萊19B3油田佔有51%的股份。按照國際通用慣例,産權方比作業方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在常成看來,20萬元的罰款額微不足道。840平方公里的海域污染已是十分嚴重的漏油事故,與20萬元罰款對比,違法成本和違法後果顯得無足輕重。
達爾問、自然之友等11家民間環保組織經過討論一致認為,漏油事故賠償的不應當只是眼前的直接損失,還要包括生態平衡的恢復等。“有的影響甚至在幾年後才可以看出,20萬元顯然過低。”達爾問自然求知社工作人員邵文傑説。
7月中旬,11家民間環保組織前往漏油現場考察。他們發現海面上漂浮著油污,岸邊的海虹(又名貽貝,一種海産品)被油污粘在一起,不過並沒有看見大面積的漏油。當地的漁民告訴他們,現在的風向和洋流都是往西偏北的,關於油的去向,很可能順著風和洋流飄向河北和遼寧海岸一帶。隨後,他們在河北樂亭驗證了這個結果。當地水産局的一位工程師説,樂亭的水産損失早已顯現,貝類大量死亡且生長過於緩慢。據評估,水産損失已經超過3億元。
然而,截至發稿,尚沒有一個自然人提出索賠要求。樂亭縣水産養殖協會會長楊基珍對媒體表示,由於經費有限,且缺乏權威部門的幫助,養殖戶向中海油和康菲公司索賠並不容易,目前還未進入正式的法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