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大小非對市場的壓力半年來明顯加劇,而減持手法亦越來越花樣翻新,越來越隱蔽,而避稅是他們翻新花樣的“動力”。
國家稅務總局出臺《關於企業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有關所得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39號,以下簡稱39號公告)。39號公告主要明確了限售股轉讓中兩大問題的所得稅處理,一是企業代持限售股轉讓的所得稅處理;二是解禁前轉讓限售股的所得稅處理。烏魯木齊、深圳等地,針對減持過程的所得稅,已經開展了追繳的工作。
大盤從4月19日起,開始了一輪慘烈的下跌。而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公告減持規模為394.27億元,與2010年同期相比,同比增幅高達78.51%。華西證券分析師常青認為,除了避稅外,銀根收緊,一些企業缺錢,被迫套現也是減持量增加的原因。
今年初以來,國稅總局就多次放風要對大小非避稅行為開刀。在今年2月的定向增發繳納個人所得稅之後,國稅總局4月15日下發有關文件,所得稅的徵收範圍已涉及到個人投資上市公司的方方面面。
39號公告第一條規定,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一條及《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條的規定,轉讓限售股取得收入的企業(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該規定並無新意,實際上是為解決企業轉讓代持限售股的所得稅處理問題埋下伏筆。因為在很多上市公司代持限售股轉讓中,主體往往是職工持股會、企業工會等社會團體,重申將這些轉讓主體作為企業所得稅納稅人,有助於解決代持股轉讓的所得稅問題。
高額的稅賦使得個人與企業在減持時想盡辦法“避稅”,近段時間,多地區展開了此類調查,上市或擬上市公司的“避稅天堂”五花八門的股權轉讓風光不再,動輒數千萬元的稅款,或讓一度享受免稅政策的資本大佬們“不寒而慄”。近日,一場針對烏魯木齊市上市及擬上市公司股權轉讓的稅收排查正在展開。
據悉,烏魯木齊市40家上市及擬上市企業已被鎖定在排查範圍內,上市公司股權交易情況通過上市公司年報查找;非上市公司通過調集工商部門登記在冊所有存在股權變更記錄的公司資料。
日前,烏魯木齊一家公司為整合該行業銷售資源,在行業內以股權重組等方式收購了30多家汽車銷售公司。烏魯木齊市地稅稽查局稽查人員整合企業並購增資合同、股東會議決議、股權轉讓等原始證據,加大對轉讓雙方身份關係及轉讓行為合理性的核查力度,在按凈資産採取核定企業轉讓價格的方式後發現,該公司需要查補股權轉讓個稅3168萬元。
這只是冰山一角。“個人非貨幣性資産交易記錄的公司,個人以股權參與上市公司定向增發,且金額超過50萬元的都是我們的關注重點。”烏魯木齊市地稅稽查局稽查人員介紹説,由於國稅總局將資本交易項目列為2011年稅務專項檢查指令性項目,不僅僅是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同樣被納入監管範圍。
早在2009年,深圳就開展了追繳“大小非”稅款的工作。2009年4月,深圳市某通訊公司的財務負責人來到羅湖區地方稅務局辦稅大廳,申報了1279萬元的預提所得稅,標誌著深圳市第一筆關於“大小非”減持的查補稅款順利入庫。該公司減持的股份受讓自一家境外註冊企業公司。該公司原是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L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東,2008年,已完成股改的L公司限售流通股相繼解禁上市。但在此之前,該公司已將其持有的7388萬股L股份全部轉讓給該通訊公司,轉讓價2.12億元,通訊公司在受讓股份時並未代扣代繳稅款。
此外,遼寧、河北、青島、天津等地的稅務局,都已將個人股權參與資本市場各項交易涉及的稅收納入重點監控,武漢6月份也有一筆股權轉讓稅收入賬。
不過,就在稅務部門查堵的同時,也有一些交易正在憑藉地域優勢而大肆交易,這一情況也當引起警醒。
位於北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海通證券營業部海林林海路營業部、牡丹街營業部、綏芬河山城路營業部、東寧繁榮街營業部,以及江海證券的雙鴨山西平行路營業部,近期也因上榜大宗交易賣方而為人所知。一些具有強烈減持願望的股東,令這些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營業部大放異彩。(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