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面對水污染事件導致的公眾利益受損,絕不能再讓無良資本與相關監管部門一如既往地推卸責任。如何確定對公眾的利益補償標準,如何對相關責任主體進行及時問責,應該是此次綿陽水污染事件繞不開的公共課題。
四川省綿陽市人民政府日前發佈公告稱,涪江綿陽、江油段水質因上遊電解錳廠尾礦渣流入受到污染 ,呼籲廣大市民近期生活飲用儘量使用瓶裝水、桶裝水等成品水。這場水污染事件現已影響百萬人,由於自來水不能飲用,綿陽很多超市飲用水已被搶購一空。(本報 7月27日A22版報道)
涪江水污染事件發生後,當地政府面對媒體不停強調,他們如何積極調度成品水、確保飲用水供應。其實,這些工作只是一種最基本的行政底線,是政府應盡的起碼責任,而絕不是什麼政績與榮耀。真正有品質的權力,是絕不會把生存的底線當成高貴的尊嚴,而應系統全面地看待個體的利益福祉與權利保障。對於這樣一起影響重大的水污染事件,誰來賠償人們的利益與尊嚴損失?誰來承擔公共危機的責任?這些問題如果不搞清楚,到最後無非還是老百姓遭了罪,納稅人花了錢,甚至還給一些權力臉上貼了金,讓一些無良資本與既得利益者在背後偷偷地捂著嘴笑。
前些年發生的多起水污染事件,不止一次證明了這樣的悲劇怪圈。當年松花江的特大水污染事件,就是因為背後閃動著權力與壟斷的魅影,最後讓納稅人埋單了;還有前兩年無錫太湖藍藻導致的水危機事件,也讓當地居民吃盡苦頭卻看不到什麼賠償;去年紫金礦業水污染事件,同樣在相關賠償方面留下太多遺憾。在責任追究方面,有關部門總是算不清水污染賠償問題這筆賬,環保才掉進“先污染後治理”的怪圈,不斷製造出公共危機,裹挾著公眾的安全與利益。
水資源使用不該是“免費的午餐”,而應“誰使用就該誰掏錢”、“誰污染就由誰埋單”,這是環保治理的共識。問題是,這些卻始終無法被有效移植到相關制度與實踐中。此次綿陽的水污染事件,緣于上遊電解錳廠尾礦渣流入,這種情形沿襲著長期存在的工業企業將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的老路,它足以説明,那種“環境有價”的意識仍未深入公共管理者的內心。污染企業過度追逐利潤,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績,急功近利,掠奪式地過度開發環境資源,這一切其實都是在以公共利益與安全為代價。
對於此次綿陽水污染事件,絕不能再讓作為受害者的納稅人埋單了。老百姓是被迫掏錢才把超市裏的水買光的,他們為此所付出的種種代價,相關部門對此必須有個交代。毫無疑問,每一起水污染事件的背後,都牽扯到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而那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存在,往往又與相關部門利益最大化有關。面對公眾利益受損,無良資本與相關監管部門絕不能推卸責任。如何確定對公眾的利益補償標準 ,如何對相關責任主體進行及時問責,應該是綿陽水污染事件繞不開的公共課題。單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