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屠海鳴
近日有好幾篇報道稱兩三年前因房價過高而逃離 “北上廣”的一些年輕人,現在又逃回來了。為什麼回來?一位年輕人説:“小地方,要靠爹。”逃離“北上廣”的年輕人發現,二三線城市和“北上廣”相比,人際關係複雜,就業、升職往往要靠裙帶關係才行,不是拼能力,而是“拼爹”。儘管有人對這些年輕人“逃回北上廣”充滿同情,稱其為“悲壯的突圍”、“無奈的漂泊”,但筆者認為,“逃回北上廣”這種現象其實有著積極的意義。
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都市人口密、物價高(包括房價)、節奏快,年輕人壓力大,工作生活很辛苦。而二三線城市生活成本低、工作生活節奏慢、壓力小。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我們還應該看到另一面: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北上廣”已經成為市場機制發育最健全、現代商業文明氛圍最濃郁、各種現代化信息最發達的城市,職場競爭雖然激烈,但機會均等的程度遠遠高於二三線城市。這樣的環境,給那些有抱負、有能力的年輕人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
在人生的起步階段,是選擇物質生活的安逸,還是選擇精神上的獨立?是看重眼前的得失,還是看重今後的機遇?這往往是價值觀的分野,也是各人志向的舍取。怎樣選擇,決定了一個人的事業能幹多大、路能走多遠。
輿論經常對“蝸居”在“北上廣”的年輕人抱以同情。其實,大可不必。 “蝸居”並非今日才有的現象,也並非住房市場化的必然結果。在福利分房的時代,在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住房同樣緊張,幾代人同居一室的現象不是個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剛畢業的大學生住集體宿舍屬正常現象,男女青年結婚的時候能分到一個單間就像今日彩票中獎了。
一線城市房價高,一部分也是因為一線城市超強的吸引力造成的。一線城市有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能夠為人們提供優於其他地方的“硬環境”,有較高的公共服務水平,商業氛圍濃、就業機會多,也能夠提供優於其他地方的“軟環境”,因而形成了吸引人口聚集的“強磁場”,這種“強磁場”吸引人們快速向一線城市聚集。以上海為例,第六次人口普查與十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 增 加 551.21萬 人 , 增 長159.08%,平均每年增加55.12萬人。一個城市聚集的人多了,就造成了巨大的剛性消費需求。剛性消費需求太旺,必然推動包括房價在內的多種物價飆升。在美、英、法、日等發達國家的特大城市,房價同樣很高,40歲以前能夠擁有自己住房的白領也並不多見。
輿論也經常為“90後”擔憂,説他們是“垮掉的一代”。理由是這一代人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父母長輩的呵護中長大,沒有經過艱苦環境的磨礪,缺少責任感、事業心和承受力。其實,對年輕人的磨礪有多種方式,每一代人有“苦其筋骨,勞其心志”的不同經歷。上世紀六十年代的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那是一種磨礪;上世紀八十年代,莘莘學子出國留學,邊讀書邊打工,那是一種磨礪;如今,面對高房價,重返“北上廣”的“90後”寧可做 “快樂蟻族”,也絕不放棄在“北上廣”的創業機會,這同樣是一種磨礪。儘管物質條件艱苦、生活壓力巨大,只要心中的夢想不滅,謀生、創業的能力就會一天天增強。
有句話説得好,“對於年輕人來説,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而要讓自己成長得快、成長得好,找到最佳的成長環境至關重要。因此,應該為那些重返“北上廣”的年輕人喝彩;當然,如果政府部門能夠給予這一群體更多的關心,制定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為他們再營造一些適合創業、生活、再學習的外部條件,那就更好了。
(作者為上海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