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肖時候
鐵路運輸近來頻出狀況,有論者稱,這讓面臨競爭威脅的民航大大減輕了壓力。其實,災難面前,任何競爭對手都應抱著哀矜勿喜的態度並引以為戒,高鐵在“貼地飛行”中與民航既是競爭關係,又應是命運共同體,二者在高速運輸的安全問題上有諸多共同課題。
鐵路近年的快速發展,導致“磨合期”內的各種故障也呈高發態勢,是不是因此進入風險時代或事故多發期,尚難斷定。不過,回首我國民航業曾經歷的陣痛,對鐵路系統如何加強安全保障,當不無啟發。
2002年前後相隔22天的“4 15”空難和“5 7”空難,2004年11月21日的包頭空難,都是慘痛記憶。包頭空難發生前其實就不時響起危及安全的雜音:2004年11月11日,國航從北京飛往大連的CA953航班,起落架上有一個零件掉落,砸中地面一學校建築物;還是11月11日,有兩名少年從昆明機場爬上飛機,其中一人墜機死亡。包頭空難的第二天,一架航班從延吉起飛後不久即因起落架問題而返航;第三天,一架航班在執行昆明至芒市航班任務時衝至跑道外100米。
每當處在較大的管理體制和其他方面變革的時期,每當違反客觀規律盲目蠻幹時,每當宏觀失控比例失調造成飛行工作超負荷時,每當安全工作要求不嚴飛行工作出現鬆散亂之時,飛行安全形勢就比較嚴峻。
去年伊春空難發生前兩個月,一位航空業資深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説,“業界早就在競猜,誰的飛機會掉,什麼時候掉。”因為民航高速發展帶來的三大隱患沒解決,人員培訓、基礎設施、管理水平的“三個跟不上”這一瓶頸沒有突破,發展速度與安全問題構成矛盾。從這次鐵路事故來看,民航業的“三個跟不上”恐怕也是鐵路行業面臨的一道坎兒。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王夢恕向媒體介紹,目前軌道駕駛專業的人才非常緊缺,“現在他們沒日沒夜地開,有時候無法保證休息。”王夢恕介紹,以前鐵路方面設有專門的司機公寓,司機要在規定時間內睡覺、吃飯,但隨著鐵路後勤系統的市場化,這些規定慢慢沒那麼嚴格了。
我們的鐵軌固然優質,列車固然先進,高鐵技術固然一流,但高鐵安全涉及的信號、調度、環境、管理等等,無不牽一髮而動全身,僅僅造出性能穩定的硬體系統還不夠,僅僅跑出世界最快的速度也不夠。按照國際航空事故領域遵循的“海恩法則”,一起重大的飛行安全事故背後有29個事故徵兆,每個徵兆背後還會有300起事故苗頭。鐵路運輸的諸多“車外”因素也都不可小視。僅就影響京滬高鐵安全的環境因素,鐵道部副部長胡亞東曾指出9大隱患:部分地段存在挖砂取土、打井取水現象,損壞線路基礎;部分上跨高鐵的道路橋梁限速、限重等標誌不齊,存在墜落高鐵線路的危險……每項環境因素,與高鐵技術無直接關係,卻都有可能導致事故。7月25日,京滬高鐵就因一處供電設施上方雨棚上的一塊鐵皮被風刮落,砸斷動車供電線,而造成20余趟列車晚點。
不管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原因為何,它當成為鐵路運輸安全的長鳴警鐘,而以航空業高速發展下的隱憂為鏡,痛定思痛,查漏補缺,將“發展中的問題”切實加以解決才是安全之本。同樣,動車追尾事故對民航業也是一個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