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商業保險如何步入鐵路保障正軌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6日 13: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保險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7月23日晚,溫州兩動車發生追尾事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救援工作基本結束後,社會各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鐵路交通意外事故應當如何賠償的問題上來。

  據了解,目前鐵路交通意外事故賠償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鐵道部對傷亡旅客進行的賠償;二是商業保險公司對在其公司投保的旅客進行的賠償。前者適用於所有搭乘火車的乘客,而後者僅適用於部分單獨購買商業險的乘客。

  現有鐵路賠償體系保障額明顯不足

  記者從北京市列車售票問詢中心了解到,乘客基本票價的2%為旅客意外傷害保險保費,但很多旅客對此並不知情。據了解,這一保險肇始於1951年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制定的《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條例》,當時規定保額為每位旅客1500元人民幣,由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承保。

  1992年修訂後的《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條例》第三章則規定:“旅客之保險金額,不論座席等次、全票、半票、免票,一律規定為每人人民幣2萬元”,“旅客之保險費,包括于票價之內,一律按基本票價2%收費”。據了解,目前這一保險並非由商業保險公司承保。

  2007年9月1日,鐵道部頒布實施的《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規定:“鐵路事故如造成鐵路旅客人身傷亡,鐵路運輸企業賠償的最高限額為人民幣15萬元;如造成鐵路旅客自帶行李損失,則最高賠償2000元。”至此,鐵道部對鐵路事故中遇難者的賠償按照最高限額為17.2萬元。

  從上述三個法規可以看出,鐵路交通事故是有賠償機制的,但是目前社會對此爭議很大,因為與航空事故相比,17.2萬元的賠償額度顯然不足。

  比如,2008年“428”膠濟鐵路事故中,事故遇難者每人獲得了鐵道部17萬元的賠償。而在2010年伊春“824”空難後,河南航空有限公司向每位遇難旅客賠償了96萬元。同樣是交通意外事故,兩者賠償金額竟然相差5倍之多。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認為,鐵路賠償體系亟待解決的是提高賠償額的問題,隨著通貨膨脹等外部經濟條件的變化,原有的法規已經不能支持現在的情況。

  商業保險應參與分擔風險

  專家介紹,以民航業為例,目前大部分民航公司都根據民航總局的有關規定,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承運人責任保險。一旦發生事故,在航空公司向遇難者賠償之後,保險公司會根據承運人責任保險的相關規定進行賠償,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轉移了航空公司的風險和損失,也使遇難者能夠得到更加合理的賠付。專家普遍表示,由商業保險參與的這種航空意外事故的賠償體制比較值得認同。

  反觀鐵路交通意外事故賠償體系,儘管相關規定要求商業保險公司承保鐵路旅客意外傷害保險,但除了旅客自行購買的商業保險外,商業保險並沒有能夠參與到鐵路交通意外事故的賠償體系中。結果就是事故的賠償責任都集中到了鐵道部,這在加大鐵道部事故賠償壓力的同時,也使得事故遇難者很難得到令人滿意的賠償。

  商業保險介入公共服務企業意外事故保障體系,能夠形成一個對企業、商業保險公司和旅客來説多贏的局面。既然如此,為何商業保險還徘徊在鐵路意外事故保障體系之外?

  明亞保險經紀公司的張丹向記者介紹,目前商業保險産品中涉及交通事故的險種有四類,即承運人責任保險、交通工具財産保險、員工意外傷害保險和乘客意外傷害保險。其中,承運人責任保險、交通工具財産保險和員工意外傷害保險是可供交通企業購買的險種,目前,一般商業保險公司都有這樣的保險産品。但她表示,由於這些保險並不是強制購買且屬於消費型保險,有些交通企業往往不會主動購買,而是採用企業內部自設保障基金的方式來應對可能發生的意外風險。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表示,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從政策法規的角度,為鐵路體系制定旅客法定責任險的強制險種,以保障旅客在乘坐火車過程中可能産生的人身和財産風險。

  業內人士也指出,隨著近年來動車組、高鐵的相繼開通,原有的鐵路交通意外事故保障體系已難適應現在速度更快、風險隱患更高的鐵路交通,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又一次敲響了警鐘。但商業保險公司參與公共服務企業的風險保障是一個重要而又長期的話題,需要政府部門、監管機構、業內專家、公共服務企業和商業保險公司共同探討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