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長虹戰略再次修正 戰略之殤能否終止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5日 07: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如今正在緩慢恢復增長的家電業,大批企業紛紛拋出了自己的千億計劃。

  長虹首當其衝,日前提出千億戰略。五年,銷售規模由176億元到615億元增長3倍。對長虹集團來説,如今戰略轉型,實現“千億”似乎也不很難的事。然而我們不得不看到,長虹集團的盈利情況卻沒有同步增長,在強勁競爭對手美的、海爾等凈資産收益率保持20%以上規模之時,去年四川長虹的凈資産收益率也僅為3.01%。長虹拿什麼來支撐千億之鼎?

  “三年實現千億銷售收入的目標對於長虹來説已經是個保守的目標,我們規劃的千億目標是未來三年存量業務保持20%的增幅,這還不包括並購帶來的潛在的增量市場。”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體斌表示。

  在長虹的歷史上,戰略屢屢調整但成效並不顯著,甚至成為戰略之殤。長虹內部人士表示:此次未來3-5年千億計劃的提出是基於規模價值雙增長的基礎之上。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或是長虹對三坐標戰略的一種修正。

  家電規模已超2萬億

  中國家電製造業出現了兩家超過千億規模的企業,去年白電巨頭美的集團的銷售收入悄然已達到1150億元,加之七年前已經突破千億的海爾集團(去年1357億元),包括長虹、海信、格力、創維在內的家電巨頭都借助發佈各自企業的“十二五“規劃的機會紛紛拋出了各自的千億計劃。

  然而在眾多的千億集團的種子選手中,真正具備條件的能有幾家?中國家電行業協會秘書長徐東生告訴記者,過去幾年在拉動內需的政策刺激下,以及全球家電産業梯級轉移的過程中,中國家電行業雖然遭受了金融海嘯等外部困境的短暫衝擊,但是很快走了出來,而未來5年家電行業依然將保持高增長的態勢。

  整體來看,中國家電2010年的規模已經超過2萬億元,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日本和韓國位居全球首位,然而從單一企業規模來看,中國家電巨頭與日韓巨頭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

  顯然工信部、發改委等政府部門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今年年初中國家電行業協會公佈的《中國家用電器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發展5個左右具有綜合競爭實力的國際化企業集團”。

  消息人士告訴記者:“這3-5家企業集團的名單是很清楚了那就是去年收入超過500億元的幾家企業集團,比如説長虹、海信、格力、TCL集團等。”

  長虹再次戰略修正?

  長虹的戰略可謂調整的相當及時,但以此前經驗來看,戰略之殤能否就此終結?

  長虹集團2004年啟動的三坐標規劃,開始多層次擴張,去年開始在廚衛電器、LED照明等領域佈局,使得長虹集團從整體上邁入了後三坐標時代。從長虹的成長來看,此次基於規模價值雙增長的未來3—5年計劃的提出,被業內部分人士認為是對三坐標戰略的一種修正。

  2010年開始包括富士康、戴爾、惠普等等大的消費電子行業,在成都、重慶、西安這一帶轉移明顯,而為了降低成本,包括富士康、微軟、IBM在內的很多企業選擇與中國家電企業合資或合作的方式。業內人士稱,這給總部地處西部的長虹帶來機會。

  劉體斌認為,為迎接C時代的來臨,蘋果、谷歌等IT巨頭都開始有意進入彩電這一行業分羹,長虹應該抓住這次産業升級的機會。

  組建7大産業集團

  根據長虹集團制定的未來3-5年的發展目標,即2013年,長虹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2015年,長虹實現銷售收入1500億元,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長虹的銷售收入要達到每年18%左右的增長率。

  值得注意的是,長虹的各産業群在千億計劃中承擔了不同的責任,其中2010年三大主要銷售收入主要來源於多媒體、白電和IT通訊産業。而這三大産業同時也將成為未來幾年長虹集團最主要的利潤貢獻點。

  據了解,長虹對原來聯合艦隊式的産業結構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構建了以7大産業集團(多媒體、家用電器、海外、軍工、零部件、新興、服務)和3個直屬事業部(IT、通訊、房地産)為主體的産業體系架構。

  長虹集團企劃部部長劉海中就告訴記者,“要形成千億産業集團,需要一個更加細分專業化的組織架構來對其進行支撐,去年11月開始長虹啟動了組織架構變革,組建了7大産業集團和3個直屬事業部,這一‘7+3’的結構也將長虹在後三坐標時代衝刺千億集團的關鍵支撐,目前每個事業部和産業集團都制定出了自己的增長目標。”

  據悉,長虹與海信、TCL共同發起的組織中國智慧多媒體數字終端聯盟,與TCL合資成為了廣州歡網科技,還與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運營商構建了運營聯盟。

  長虹的努力,我們看得到,然而六年前戰略之疤至今仍痛之時,長虹此次大刀闊斧再修戰略能否止殤?我們拭目以待。(賈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