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奢侈品是否降稅要區別對待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3日 11: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梁發芾

  中國歷史文化中,奢侈是一個讓人談之色變的壞字眼,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腳的。奢侈與浪費、腐敗常常連用,都成為鞭笞的對象。歷史記載中,一些奢靡無度的人,比如晉代鬥富的石崇、何曾、王愷,都沒有什麼好形象。不過非常有意思的是,儘管歷史上對於奢侈浪費行為的抨擊不遺餘力,但是,古人卻從來沒有想到通過對奢侈品徵稅來個“寓禁于徵”,抑制奢侈行為。

  中國早期的稅收,無論是秦漢的算賦口賦還是其後的租庸調,本質是人頭稅,與奢侈品和奢侈行為無關。而在徵人頭稅的同時,政府還通過專賣等制度謀取利益,暗取民財,比如漢武帝時期的鹽鐵專賣。無論食鹽還是鐵器,都是生活必需品,鹽鐵專賣就是對生活必需品的強制徵收。到了安史之亂後,兩稅法實行,人頭稅性質為主的稅制向財産稅為主的稅制轉變,這種轉變沒有改變向必需品徵收的趨勢。宋朝實行嚴格的食鹽、酒、醋、茶專賣,專賣收入佔據政府收入半壁江山,專賣物品中,除了酒以外,都是生活必需品。食鹽甚至到民國時期還是政府最重要的稅源之一。

  古代對於生活必需品課稅而對於奢侈品不課稅,主要與徵收成本有關。在唐朝財政危機的時候,理財家劉宴就説:“因民所急而稅之則國用足”。劉宴在説這句話之前,他通過向食鹽加收重稅而得到了大量的財政收入,使唐朝渡過了財政難關。因為食鹽是人們生活必需品,政府只要控制生産或銷售的某個環節,人們除了服從就別無選擇。流通中的其他生活必需品就像食鹽一樣,缺乏彈性,政府可以強行徵收。這其實是以犧牲稅收的公平來實現徵收的效率的。這種做法成為一種路徑依賴,貫穿中國王權社會的始終,人們習焉不察,全然不知其中的弊病。

  這種情況在清末有所轉變。清朝末年,曾經去英國、法國實地考察的馬建忠給李鴻章上書説,“西國重徵旱煙而不徵食鹽,蓋食鹽為貧富所用,故馳其禁,若水旱煙非日用所需,故徵析秋毫。”在清朝,鹽稅是政府收入的支柱之一,其收入一直佔清朝總收入的10%以上。通過對比,馬建忠看到了中西稅收徵收上的最大區別點。

  從馬建忠開始,人們逐漸形成這樣一個共識,就是公正的稅收應該是向奢侈品課稅,而對生活必需品降稅或免稅。但這種理想至今也沒有完全實現。今天,在西方諸國對於食品、普通服裝等都免稅的情況下,我國生活必需品並無免稅。奢侈品固然在增值稅外還課以消費稅,而背負增值稅或營業稅的必需品的稅率也不輕。

  這就是説,即使今天,降低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的稅率仍然應該是稅改的目標。

  但從前日進口奢侈品降稅的爭議的具體情形來看,要求降低一些進口奢侈品的稅率的要求卻也不是毫無道理。

  稅收上所説的奢侈品是以非生活必需品來定義的,而生活必需品又往往是由關稅的稅目定義的。生活必需品顯然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關稅的稅目卻往往落後於變化的形勢。事實上,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必需品的範圍不斷擴大,人類物質生活的進步過程,就是奢侈品不斷變成生活必需品的過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是一個普遍的趨勢。原來被認為奢侈品的物品,往往由於科技創新、經濟發展以及人們收入的增長而變成了必需品,比如汽車,電話,電腦,進口奶粉等,現在多成為必需品。奢侈品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了,其稅率當然應該降低。

  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的物品仍然按照奢侈品課稅,就會因為高稅率造成的高價格而妨害需求,這是關稅政策造成的奢侈品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奢侈品,一旦關稅降低,價格降低,那麼,就會需求大增,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必需品。將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必需品的物品,從奢侈品稅目中刪除,按照必需品徵稅,恰恰體現了生活必需品應該低稅的稅收原則。

  弄清這些關節,奢侈品應不應該降稅就好理解了。只是到底哪些奢侈品已經具有必需品的性質,需要降稅,需要認真甄別對待,這裡有巨大的博弈空間。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搜索更多鹽鐵專賣 降稅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