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突如其來的日本大地震對日本乃至全球經濟都造成了重大影響。2011年上半年,中日貿易也在強震的衝擊下呈現出不同尋常的態勢。
中國海關總署日前公佈的今年上半年外貿進出口數據顯示,中日雙邊貿易呈現三大特點。
第一,規模創新高。1月~6月,中日兩國間貿易總額達到1623.48億美元,再創雙邊貿易半年新高,表明儘管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且充滿變數,特別是經歷了日本強震、海嘯和核泄漏事故洗禮的中日雙邊貿易總體上仍處於成長之中。
第二,季度貿易逆差大幅收窄。1月~6月,中日雙邊貿易逆差總計達到260.27億美元,雖與去年同期的263.30億美元基本持平,但若對今年一、二季度的貿易逆差(分別為149.60億美元和110.15億美元)做一比較,則會發現後者比前者降幅高達26.0%。
第三,單月進口規模增幅下滑顯著。若從單月來看,1月~6月,我對日出口單月增幅同比分別為34.7%、8.7%、37.6%、24.1%、15.8%和11.0%,總體呈穩步下降趨勢(2月增幅驟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國農曆春節假期);而同期我自日進口單月增幅則同比分別為47.6%、19.0%、16.6%、4.7%、7.9%和9.0%,基本呈大幅下滑的態勢。
造成今年上半年中日雙邊貿易呈現上述特點的主要原因是:
其一,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經濟持續向好帶來的拉動效應。當前,雖然全球經濟復蘇艱難且不確定性頗多,但我國宏觀經濟今年上半年仍然取得了9.6%的好成績。中國經濟平穩而快速的增長強有力地支撐了中國的內需和出口,也是上半年中日雙邊貿易規模創出新高的主要原因。此外,日本震災也使其對華農産品、紡織服裝的即期需求大幅增加,從而使中國輸日的日常消費品數量大幅上升。
例如,在強震後10天時間裏,農産品、服裝及衣着附件、紡織品等我對日出口的傳統優勢産品出口同比分別增長27.9%、54.2%和29.4%,環比分別增長47.9%、47.9%和13.9%。日本災後重建也給中國企業提供了機遇。
災後,日本企業對中國電動自行車、水泵、柴油發電機、五金工具等産品的訂單有了明顯增長,尤其是太陽能手電筒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
其二,日本強震造成的部分産品供應鏈條斷裂對中日雙邊貿易的影響凸現。
首要表現在中國減少了進口,從而緩解了中日貿易逆差形勢。今年第二季度,中日貿易逆差規模比第一季度大幅收窄39.45億美元,主要是由於強震造成日本災區的部分機場、鐵路和地鐵暫停運營,所有港口關閉,基礎設施破壞嚴重,導致部分相關成品無法運至機場或港口,從而使日本對我國出口受限。此外,大地震的重災區集中了汽車、核電、石化、半導體等眾多日本生産企業。這些企業的停工停産使工廠原材料的生産和供應中斷,在短期內也影響到中日雙邊貿易的正常發展。
日本産品供應鏈條斷裂也成為我自日單月進口增幅下滑明顯的主要原因。總體來看,日本強震使其國內相關産品元器件生産受阻,從而對我國的出口被迫下降,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單月自日進口增幅。以芯片為代表的高技術領域為例,目前,全球40%的閃存芯片來自日本,且一些自日本上游企業進口的高技術芯片在世界範圍內難以找到替代品。中國大量電子産品製造企業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嚴重依賴於日本尖端技術的局面。在諸如芯片、微控制器等核心器件領域,一旦鏈條斷裂、在短期內無法保障供應的情況下,中國下游企業的採購量只能被迫降低。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産業鏈分工日益細化的條件下,中日兩國之間早已形成了十分密切、共存共榮的經貿關係。從今年上半年來看,日本今年3月發生的強震的確使中日雙邊貿易發展偏離了常態。但隨着日本經濟近期呈現向好動向,供應鏈逐漸修復,生産和出口出現了恢復徵兆,整體經濟慢慢回到正常軌道,相信下半年的中日貿易會逐步回歸至常態之中。
(作者係外交學院國際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