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防洪大堤豈能“為我所用”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0日 09: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看得見的風景”,往往會成為政績的首選。無論還沒完工就通車的膠州灣大橋,還是南京南站數千平米地磚撬起重鋪,無不折射著這樣一種追求“看得見”的政績觀。

  一段防洪大堤,規劃五年建成,十年過去,預算已用七成,工程完工不到一半。一邊是已修好大堤上草坪樹木、觀景臺、瓷板畫的“壯觀風景”,一邊卻是沿江群眾每年遭遇的“水淹之苦”,景德鎮修建防洪大堤,可謂不分輕重。

  防洪大堤,到底是市民生命財産的保護線,還是城市中亮麗的風景線?每年飽受洪水之苦的沿江居民,會選擇前者;而把修大堤當成政績的管理部門,卻難免會選擇後者。選擇題的答案,決定了錢花在何處、堤修到何時。

  水務部門並沒有忘記防洪堤的用途。只是,他們需要防洪堤“為我所用”。按照“市場經濟人”的假設,一些政府官員的行為難免會逐利,投入産出比決定了工作的方向。修堤是“還欠賬”,受益的是沿江居民,升遷時説不上話、選任時投不了票。而美化大壩,則是“做增量”,投入較小見效快,也能讓視察領導登臨觀覽,留下好印象。從“為民所用”變成“為我所用”,防洪堤自然會先成為“風景線”。

  而對於民生的投入,錢花完了,還可以大大方方地打報告、要資金。正如景德鎮水務局對缺錢的説辭:人工成本提高,鋼鐵、水泥價格上漲,拆遷補償較高。而為了解決這一“半拉子工程”,有關部門也已擬爭取中央投資。如此情況下,“一邊缺錢建大壩,一邊砸錢搞亮化”“以前有錢不實幹,現在要幹説缺錢”,也就成為可以理解的現實選擇。

  “看得見的風景”,往往會成為政績的首選。無論還沒完工就通車的膠州灣大橋,還是南京南站數千平米地磚撬起重鋪,無不折射著這樣一種追求“看得見”的政績觀。而花費不菲的地下排水系統,困難群眾最需要的保障房工程,反而往往入不了法眼,成為排不上日程、抽不出資金的半拉子工程。

  對於這樣的政績觀,尤其需要監管來設防。景德鎮的防洪堤,資金是否專款專用,花費是否合情合理,工程是否保質保量,人大、政協有權力過問,上級部門有責任檢查。可當修堤的錢被花在形象工程上時,是否被關注、過問甚至叫停過?如果有專項的審計、嚴格的監管,修大堤怎麼會修出“漏斗效應”?

  “保護線”和“風景線”並不矛盾。蘇東坡在西湖所修蘇堤,本就是為了防止水患而疏浚西湖的污泥構築而成。代代踵事增華,終於成為一方名勝。能否贏得民心、能否成為美談,關鍵之處正在於要回答好“為了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