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葉檀:與其讓外資做空 不如自己主動做空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0日 08: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經網-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任何一個資本市場都有多空兩種力量,當內部缺乏做空機制時,外部做空必然趁虛而入。集中于外資做空中國股是不是陰謀的爭論是無聊的,也是無益的。

  從去年底中概股在美國被唱空以來,外資金融機構以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態度,在發佈看空報告的同時大肆做空。這股風氣卷到了中國香港市場,自6月份以來,受外資大行大肆唱空渲染的悲觀情緒影響,恒生指數和國企指數雙雙累計跌幅逾8%,中資金融股整體跌幅更超過10%。

  陰謀論甚囂塵上。做空是陰謀,低價吸籌是另一個陰謀,高位出貨的同時做空是更大的陰謀。那又怎麼樣?是內幕交易嗎?如果是內幕交易,就堅決地披露、訴訟主張自己的權益;如果不是內幕交易,所有上述做空手段都是允許的。我們只需要回答,渾水與香櫞的看空報告是否造假?如果不是,那麼,被看空者就無話可説。

  缺乏做空機制,使我國的證券市場跛腳而行,只能通過股價上漲獲利,市場生態因此遭破壞,投資者理念扭曲。雖然説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做空機制,但放空期指與針對特定股票賣空不是同一個概念。重要的做空工具——融券至今處於小兒科的遊戲狀態,融資融券推出將近一年,截至7月11日,總規模達到293.62億元,其中融券餘額僅2.98億元,中國的融券機制帶有天然缺陷——券商不願意融券、投資者不習慣賣空、融券標的有限,從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市場地位幾乎可以忽略不論。

  放棄做空機制,使得A股市場的定價權不完整。目前在新加坡、芝加哥、香港市場都有做空産品。2007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推出“芝加哥商業交易所E-mini新華富時中國25指數期貨”産品,涵蓋了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25家最大的中國公司。早在2006年9月,新加坡交易所率先推出針對中國A股市場的新華富時A50股指期貨産品。我國推出的金融期貨爭奪了部分的定價權。

  如果説上述只是金融期貨産品,無法針對個股做空,那麼在美國與中國香港上市的所有中國個股都可能遭遇到做空。筆者一直認為,中國真正的創業板在美國,舉凡重要的IT企業、民營高科技企業、教育企業與製造企業,無不以在美國上市為榮。就在中概股屢遭做空之際,國內視頻網站迅雷準備在美國上市,融資金額可能遭腰斬也在所不惜。而香港市場則與內地市場密切相關,內地幾乎所有的大盤藍籌股都在香港上市,兩者一母同胞,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大盤H股遭遇國際投資者狙擊,A股想獨善其身根本不可能。

  如果國內沒有做空工具,無法為公司正確定價,那麼,國內的定價權就會被國際投資者牽著鼻子走,哪怕跳腳罵得唇幹舌燥也沒用。我們畏做空如虎,主動放棄了定價權,就不要怪敵人太狡猾。

  沒有做空機制,證券市場很難做到理性客觀。最近中概股遭遇嚴重的誠信挑戰,兩家非主流的小調查公司把中概股攪得人仰馬翻。“渾水”質疑5家中國概念股,而“香櫞”從2006年起,共發佈涉及18家公司的報告,其中15家損失慘重。

  不僅如此,看空從非主流向主流研究機構蔓延,從美國向做空成本更低的中國香港滲透。6月20日,高盛向客戶建議退出人民幣的無本金交割遠期合約(NDF)的看漲交易;7月10日,芝加哥交易所更開始提供全新完整規格的人民幣期貨合約,以及針對零售和自營交易員的微型合約交易;7月11日,穆迪用“紅旗”測試系統,審查61家中資非金融企業。在香港沽空成為時尚,6月27日至6月30日,平均每日沽空交易總成交額為53億港元,佔市場總成交額的8%,僅次於全球金融海嘯時期紀錄。2008年7月2日~9月19日期間,平均每日賣空交易總成交額為54億港元,佔市場總成交金額的8.5%。

  試想,如果內地有完善的個股做空機制,用不著等到渾水、香櫞等公司來揭我們的家醜,噬血的投資者就會放空這些可疑公司的股票,我們不可能看到烏雞變鳳凰、雞毛飛上天的奇景,不可能出現業績大幅下挫的上市公司股價應聲而漲的奇觀,內地股價將更合理。

  當然,也會更安全。因為有了做空機制,相當於有了保護裝置,股民被套在高崗上的幾率會相對變小,國際做空者對中國股的做空也會威力大減。

  此次國際做空者針對中國市場的大舉做空不會成功,因為中國經濟近兩年硬著陸風險極低,但針對個股的做空會大獲成功,因為這些公司的硬傷被牢牢把握。這股即將遠去的做空潮在提醒我們,A股市場存在機制不健全與普遍失信,要糾正這些弊端,奪回定價權,擁有完善的做空機制是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