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李寧顯然不能指望年年都有北京奧運會。
2008年,受益於在“鳥巢”上空“淩波微步”的巨大名人效應,李寧當年凈利同比增長52%;2009年增速放緩至31%;2010年這個數字降至17%;到了2011年,李寧公司則更鮮有好消息公佈。於是,“‘一哥’地位不保”、“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被‘福建係’超越”……唱空李寧前景的評價越來越多。
作為品牌,李寧剛剛弱冠,就要面臨中年危機。他想騏驥一躍,做年輕人的“李寧”,卻未曾想馬失前蹄,變成“70後”、“80後”最熟悉的陌生人。
1990年成立的李寧公司,幾乎與“80後”同行,也正是“80後”托起了李寧的第一桶金。對於那會兒正上中學的“80後”孩子來説,耐克、阿迪尚顯奢侈,安踏、特步又名不見經傳。李寧或許不是惟一的選擇,但卻是最合適的選擇。其實,李寧有一個很好的開始,因為嵌在花季青春裏的回憶,是一個品牌之幸。
在這個“幸運”的庇護下,彈指20年,李寧作為一個公司已經成功,但作為一個品牌仍無法與耐克、阿迪相比擬。因為,李寧一直沒有找到自己的個性,就像耐克的籃球鞋最好,阿迪的足球鞋最好,可李寧什麼最好,人們莫衷一是。李寧到底是時尚的,還是專業的?到底是高端的,還是通用的?
人人都知道李寧需要變,包括李寧自己,品牌需要一次實質性的升級,賺品牌利潤,而不只是賺製造利潤。但李寧的求變,遠比我們想的更“大膽”。“90後李寧”,一個全新的定位,告別了看著其出世的“70後”,跨過了伴隨其成長的“80後”,全心全意奔向“90後”。曾經的支柱消費群體如今成了被遺棄的一代。“80後”難免杯葛,而“90後”呢?他們對李寧還一臉懵懂。
或許可以偷師阿迪達斯,將産品線分層,既有“三道杠”,也有“三葉草”。但李寧將自己整個轉向“90後”,卻不能不説是一個傷感情的敗招。轉身太快,以至於踉蹌。而這種踉蹌,在一個低端市場被“made in 晉江(體育品牌生産商集中地)”攻城略地、高端市場為外資巨頭所牢牢把持的行業現實中,更顯致命。一個根深蒂固的“本土最好的體育品牌”,如何突圍,顯然不是取悅“90後”那麼簡單。
李寧曾有豪言: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寧。鴻鵠之志當然令人欣賞,但先做好“中國的李寧”才是當務之急。
1963年出生的中國體育英雄李寧已經接近“知天命”,而他的“李寧”還對自己的天命充滿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