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譚浩俊:決策失誤 中冶恒通巨虧誰來擔責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9日 07: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經網-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雖然中冶集團迅速予以回應,並表示沒有遭受中紀委的調查,但是,對投資虧損一事卻沒有否認,只是沒有正面回應到底出現了多大的損失。而從媒體披露的情況看,中冶集團投資唐山恒通出現鉅額虧損事件,至少存在五個方面的疑問。

  首先,是不是盲目決策?雖然市場變幻無常,要投資就會有風險。但是,科學投資卻可以有效避免風險,減少失誤。顯然,中冶集團投資唐山恒通出現鉅額虧損,絕不是市場變幻莫測所致,而是盲目決策使然。

  據中冶恒通相關人員介紹,中冶集團投資唐山恒通出現巨虧,是因為生産線和生産設備改造沒有能夠完成、債務負擔過重、財務成本過高以及金融危機的影響等。我們不禁要問,難道中冶集團在重組唐山恒通過程中,沒有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評估嗎?為什麼明知債務負擔沉重、財務成本很高、生産線和生産設備改造沒有把握,仍要強行重組呢?

  第二,有沒有盲目擴張?近年來,央企的擴張速度很快,快得讓外界普遍産生了“國進民退”的感覺。從擴張的結果看,雖然資産、規模等都明顯擴大了,但市場競爭力並沒有因此而增強。

  中冶集團在對唐山恒通的資産負債和設備、技術情況沒有充分了解,市場沒有全面分析的情況下,就投資十多億元全面介入恒通集團,以至於從重組恒通集團之日起,就陷入鉅額虧損的泥淖,這無疑是一種盲目擴張。如果不是因為出現了鉅額虧損、無法生存,還極有可能被中冶集團當作是一次成功的擴張範例。

  第三,是否存在資産轉移和利益輸送的現象?我們注意到,在中冶恒通一虧再虧,虧損額可能高達46億元的情況下,公司的自然人股東——唐山恒通的原實際控制人梁士臣卻過得十分滋潤,在湖北宜昌一下子拿了近5000畝地,計劃投資200億元,形成年産1000萬噸涂鍍板的生産能力。5月18日,該公司剛剛舉行了二期工程投産儀式。

  不得不問的是,梁士臣在與中冶集團的合作過程中是否存在資産轉移和利益輸送的現象呢?為什麼一個早已資不抵債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搖身一變,竟然能夠投資一個200億元的大項目,其資金從何而來?如果不是資産轉移和利益輸送,是不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有關方面是否應當介入到梁士臣的宜昌項目中進行調查?

  第四,央企果真“不差錢”?據悉,中冶集團重組唐山恒通是以承債的方式進行的,也就是“零資産”轉讓。現在看來,所謂的“零資産”,實際可能存在巨大的債務“黑洞”。那麼,為什麼在重組過程中不對資産債務狀況進行評估和調查呢?

  有記者聯絡到的一位恒通公司方面人士表示,當時恒通公司的債務情況中冶集團是有了解的,也知道恒通公司早已資不抵債,只不過自恃身為央企,資金雄厚,對於恒通的債務根本不放在眼裏。

  我們要問的是,難道“不差錢”就可以不負責嗎?

  第五,誰來擔責?短短的4年時間,就出現了高達46億元的鉅額損失,且在重組過程中存在明顯的漏洞,仍然“義無反顧”地進行重組,實在令人無法理解。我們並不認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出現失誤,也不認為所有的並購重組都必須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中冶集團重組唐山恒通失敗,顯然不是“正常”的行為,而是一次嚴重的決策失誤。既然是決策失誤,就必須有人承擔責任,否則,誰還會重視科學決策呢?誰還會維護國家利益呢?國有資産還如何保值增值呢?

  前段時間,國資委頒布《境外資産監管辦法》和《境外産權管理辦法》,明確央企負責人必須要對海外投資失誤“買單”。在筆者看來,央企在境內投資出現鉅額虧損的,也必須有人付出代價。希望有關方面儘快介入,給公眾一個滿意的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