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60年支農“基因”:服務農村經濟基因深深植入農行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8日 13: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農村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7月對於農行似乎總是意義非凡。

  日前,農行舉辦了“紀念建黨90週年暨慶祝農行成立60週年”系列活動。一系列的表彰、成就和回顧,在這段時間內被集中展示。

  從1951年時農業合作銀行,經歷了國家專業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等發展階段,到如今的大型上市銀行,農業銀行的發展歷程伴隨著我國農村經濟改革的每一個步調變化。

  專業金融支農

  多年來堅持不懈地對中國農村金融所做的貢獻,是農業銀行生存的基礎

  7月12日晚間,農行在港交所發佈《2011年中期業績預增公告》,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初步測算,預計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45%以上,60年的鋪墊厚積薄發。

  一位長期在農行工作的人士向《農村金融時報》記者介紹,50年代,農業銀行配合農業合作化運動,開辦貧農合作基金貸款,發放極貧農貸款和農田水利貸款,辦理自救生産貸款等等,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開展,支持了農業生産的恢復和發展。

  到1957年撤並前,農業銀行各項貸款達到30.2億元,其中,農業化貸款15億元,佔49.7%,貧農合作基金貸款7.2億元,社員及個體農民貸款7億元,合計佔47%。此外,國營農場貸款1億元,佔3.3%。

  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之後,根據國家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方針,農業銀行承擔了統一管理支農資金的任務,接辦投資撥款監督工作和社隊會計輔導工作,幫助生産隊建立耕畜和農具折舊制度,發放貧下中農無息專項貸款,打擊高利貸,還清理、豁免了1961年之前農業貸款等等。

  在1963年恢復成立後,農行承擔了全國支援農業資金的運用監督工作,包括水利、基建等重大項目撥款的資金使用,小型農田水利補助費和抗旱經費的發放以及農村烈士軍屬補助費、殘廢撫恤費和退休金的支付工作等。這和如今農行通過“惠農卡”等産品發放新農保等有著一脈相承之意。

  這位人士表示,由於人民銀行與農業銀行在農村基層機構設置上的矛盾,1965年農業銀行再一次與人民銀行合併。雖然被撤並,但是在人民銀行的領導下,農業銀行的原有機構人員繼續服務著農村,原有對農村金融的資金支持並未因此減弱。也正是多年來對農村金融所作的貢獻,為農業銀行的再一次成立奠定了基礎。

  配套經濟變革

  從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到農業産業化的建設,農行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改革相配套

  1979年2月,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2個月,國務院決定恢復中國農業銀行。作為一家為農村服務的專業銀行,農業銀行當時的指導方針是“以糧為綱、農林牧副漁並舉,提高經濟效益,活躍農村經濟”,長期在農村金融體系中居主導地位。這一時期,農業銀行在全國每個鄉鎮都設立了網點,在部分村(組)設立業務代辦站,機構網點最高達6.7萬個,員工最多達到69.8萬人。

  由於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農行就在蘇州會議上提出了支持商品生産的戰略方針,大力支持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推行。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農業銀行每年投放2500~3200億元用於支持供銷社、農副産品收購和鄉鎮企業發展,約佔當時每年信貸投放計劃的60%。按照當時專業銀行的業務分工,在組織架構上,農業銀行設立了負責農業生産信貸業務管理工作的農業信貸部,負責鄉鎮企業、供銷社、農村基礎設施等貸款業務的工商信貸部和負責管理農村信用社的信用合作部,形成了完整的“三農”金融服務和管理體系。用一位農行員工的話説,這可能是如今三農事業部的雛形。

  20世紀90年代中期,農業銀行開始向現代化商業銀行邁進。這一時期,順應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和商業銀行改革進程加快的形勢和要求,農業銀行逐步轉向城鄉兩個市場,貸款結構趨於多元化發展。如今城鄉聯動的特色,便在那時埋下伏筆。

  去年的7月15日、16日,農行分別在A、H股上市。縣域這個伴隨著農行一路走來的、最熟悉的領域被寫入招股説明書,成為了全球明星投行們最濃墨重彩推薦的一筆。“三農”對於農行而言不僅僅是責任和擔當,已經轉而成為一種其他商業銀行無法在短期擁有的優勢。

  股改上市後,隨著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縣支行的盈利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10年末,縣域業務已經貢獻了全行利潤的28.6%,三農貸款在全行佔比提升到30.4%,三農存款在全行佔比為40.6%,不良率2.51%,撥備覆蓋率達到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