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權威專家解讀:如何鍛造我國核電安全"金鑰匙"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6日 15: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田灣核電站

  7月13日,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日本應把建立無核電站社會作為目標。此前,中國已暫停審批新的核電項目,德國宣佈退核計劃,意大利公投棄核。轉瞬間核電仿佛從造福人類的新能源界“寵兒”淪為高懸在地球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熱冷間的巨大反差,讓人唏噓不已。那麼,如何客觀地看待我國核電安全的現狀和未來?為確保核電安全我國近期在技術、管理上加強了哪些方面的工作?我們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我國核電安全專家。

  發揮後發優勢 技術博採眾長

  技術和人才是核電安全的根本保障,我國的核電産業起步較晚,在技術引進和人才的培養上採用了世界上最先進標準,夯實我國核電事業發展基礎。

  全世界的核電事業經過近6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並積累了大量的運行經驗,我國核電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博採眾長,達到高安全標準。目前,中國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中,大亞灣核電站有4座從法國引進的壓水堆技術,秦山核電站引進了加拿大的技術,而連雲港的田灣核電站則採用了俄羅斯的技術。日前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安全性更高的AP1000技術,因其採用的是“非能動”安全系統,這種技術不用啟動安全電源或者其它機械設施就可以冷卻反應堆堆芯,從而保證核電站的安全。因此從技術角度講,中國核電站是非常安全的,工程院院士、著名輻射防護專家潘自強説:“核電站的輻射比我們日常受到的天然輻射還低。”

  由於核電技術的特殊性,我國對核電人才培養設定了極其嚴格的標準。目前在我國,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核電安全操作人員,除了必須通過環保部統一組織的從業資格考試,還必須積累3到5年的實踐經驗。一般來説,一名普通核技術人員從開始培養到正式上崗,大約要耗費10年時間。

  我國已有多所著名院校開設核工程和核技術專業,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培養了一批核電專門人才。對我國核電人才現狀,清華大學輻射防護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朱立博士認為:“從核安全管理的角度來講,核輻射監測人員是最重要的,而我國在這方面人才儲備較為充裕。現在缺少的是具有核技術專業背景的行政和法規方面的人才。”

  適應本國特色 完善管理體系

  保證核電安全,除了有先進的技術外還要有一流的管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不但能讓先進的技術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把核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

  在核電站的安全監控管理層面,我國目前已經具備了核電站自我管理、環保部門和衛生部門全面監管的監控網絡系統。具體來説,核電站負責自身內部安全操作和周圍環境影響管理,衛生部負責檢測核電人員的健康狀況以及人員劑量、制定核電事故緊急衛生預案,而環保部則負責核電項目的審批和日常周圍環境影響的全面監管,各部門各司其職、信息共享、相互配合。這比日本以核電站自身監控管理為主的管理模式顯然更為有力、有效。

  朱立介紹説,目前,我國正在升級核電應急指揮信息平臺,大力提高核電的應急管理能力。福島事件之後,我國在核應急平臺的數字檢測自動化和數據傳送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核電系統專用局域網。預計到明年數據庫就能實現聯網,一個統一平臺上的全國應急指揮體系也能得以建成。這樣,核電監測會像醫院會診一樣,專家可以在監視器上對全國的、各地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吸取福島“311”事故的教訓,我國一方面優化核電管理團隊人員結構,及時補充和增加海洋和地質科學方面的專家;另一方面,加強核電站風險管理,組織安全隱患大排查,採取了諸如增強海堤抗擊海嘯能力,提高應急電源的位置或者準備多套應急電源等有力措施,確保核電安全。

  擴大國際合作 加強技術交流

  核能利用超出國界,事關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如果沒有各國技術和管理層面上的交流合作,單個國家的核安全管理也難以取得好的效果。核電領域的國際合作目標是使各國在技術層面的交流、政府層次的溝通定期化、制度化,在共享信息的基礎上改善危機處理路徑,在全球範圍內調配多種設施和資源,並加強國際範圍內的核安全演練和培訓。

  朱立説,我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保持良好合作關係,這是我國保障核電安全的一大優勢。IAEA不但有一定數量的來自我國的官員,而且對我國技術人員進行核安全培訓,涉及核廢物處理、輻射防護、核安全管理等多個層面。同時,中國還積極配合IAEA的安全評估工作,國家能源局已經在5月份完成了所有運行核電站的安全檢查工作,並會在近期對在建核電站項目進行類似檢查,中國核電站良好的運行情況得到了國際組織專家的稱讚。(張保淑 黃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