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人大預算監督部門能否成立一個權威的評估組,對已公開的“三公經費”進行解讀。既有利於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制定更科學詳盡的公開方案,又培養了公民意識。
最近幾天,公佈“三公經費”的中央部門陸續多了起來,這當然是好事,但與此同時,民眾似乎也覺得“亂”了起來,看到了相關數據,但卻不太能看懂裏面的“門道”。
公開“三公經費”,自然不是為了讓民眾看個熱鬧,而是要讓民眾看清“門道”,進而監督政府部門的花錢行為。所以,當前有關部門需要做的是,多做一些解讀、解釋,讓民眾充分地看懂這些已公佈的數據,不能讓好不容易呼籲來的公開,在民眾的一頭霧水中結束。
比如,“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審計署是把車輛購置和車輛運行維護分開,車輛購置支出為115萬元,車輛運行維護支出為1114.65萬元。但商務部關於公車數據的説明是:“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支出264.49萬元,主要用於機要交換、市內因公出行等所需公務用車燃料費、維修費、過橋過路費、保險費等支出。部機關車輛購置由上級主管業務部門統一配置。”
這是不是意味著264.49萬元並不包括車輛購置的費用,那麼商務部公車購置費又是多少、算在哪呢?同樣是“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一項,各部門的數據所涵蓋的內容並不一定相同,這樣的話,各部門的數據恐怕就失去了可比性。
由此看來,“三公經費”説起來簡單,但公佈的每一項數據所代表的內容到底是什麼,似乎又不是那麼明確。此前中科院解釋去年公車消費之所以超過7千萬,是因為其有近千個野外觀察臺站。這是不是意味著中科院公車開支裏面,還包含了一定的科研經費?而商務部解釋因公出國經費比例過高,是因為“與商務部的工作性質有關,與我國在國際格局中不斷演變的地位有關”。
從這些部門的解釋來看,當前公佈的“三公經費”,很可能是混雜了大量科研項目和業務開支的經費在內,如果是這樣的一個“大雜燴”,民眾該如何去判斷具體的數字到底是合理還是不合理?
公開“三公經費”絕不是亮出幾組數據就算完成了任務,還必須要讓民眾看懂,並據此判斷數據背後的行為是否合理。
當前,很多媒體在通過製作圖表等形式,分析解讀這些已公開的數據,這是一種必要的民間監督。建議人大預算監督部門成立一個權威的評估組,對這些數據進行解讀。通過這樣的解讀,可以告訴民眾如何看懂、理解公佈的數據,避免混亂的猜測,更可以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制定更科學詳盡的公開方案以備來年。
若能如此,公開“三公經費”的過程,更是一個培養公民意識,普及公民常識的過程。一個公開透明、值得信賴的政府,需要理性的、有公民意識和公民常識的民眾,而預算監督知識,是現代公民必不可少的常識。提升公民這方面的知識,和推進“三公經費”公開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