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天價榨菜與奢侈迷失 中國企業急需價值定位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4日 10: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文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公眾關心“天價榨菜”,不僅是關心一種食品、一個企業、一個行業,更在反思當下中國經濟和企業發展的方向:我們不但需要核心技術,更需要正確的文化價值觀,經營者只有發憤圖強,揚正氣、走正道,不耍小聰明,不圖歪財,方能真正樹立中國的産品形象和品牌

  “中國式奢侈品”何以大多跟吃有關?

  隨著一些先富起來的中國人揮金如土,“奢侈品”正成為一個越來越得寵的詞彙——“奢侈”,這個明確無誤的貶義詞,居然“轉基因”了。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民幣傾注到國外奢侈品市場上,打造“中國自己的奢侈品和品牌”成了不少企業追求的目標,“天價榨菜”就是這方面一項“新的”嘗試。

  按中信證券研究員描述,上市公司“涪陵榨菜”推出的600克裝沉香榨菜,“以2月江風自然脫水,壓榨後用河沙封壇倒置沉入烏江底作自然醞釀,全程均為手工製造,至少3年才能釀成,極品沉香榨菜則要釀製8年以上方能上市。”據説在特賣店裏,這東西可以賣到2200元。

  600克榨菜賣2200元,百姓們的第一反應是:“這榨菜夠奢侈的,都超過燕窩、鮑魚了。”其實轉念一想,無論燕窩、鮑魚還是榨菜,不過一吃食,也就是幾分鐘的口舌之享;拿天價榨菜收藏?既費事,又費工,過了保質期還不敢吃了。

  同國外的奢侈品比較,中國許多標榜為“奢侈”的物件有這麼一大特色:跟吃有關。國人吃不飽時,愛吃,吃飽了,還愛吃,胃口奇好,似乎永遠“吃嘛嘛香”;有錢的人,盡吃稀罕物,越稀罕越吃,越吃越稀罕,越稀罕也就越奢侈,結果吃得自然界來不及再生,稀罕物更加“物以稀為貴”。其實諸多奢侈食品本身沒啥滋味,也查驗不出多少營養成分,完全拜“傳統飲食文化”的光環所賜。中國古典小説《鏡花緣》中把吃魚翅、燕窩的弊端針砭得入木三分:不是花了那麼多的工夫、作料給它們吊味,魚翅、燕窩的滋味同粉條子沒有多少區別。近年來所謂“奢侈品”又有新動向:不斷向日常食品領域滲透,眼見著月餅、粽子等等已經“榜上有名”,現在竟然輪到榨菜,往後不知哪道“家常便飯”也會上榜。

  “買櫝還珠”,是為某種不便明説的“禮尚往來”

  開發“奢侈食品”似乎頗有理由,眾多國産白酒已經賣到每500克上千乃至上萬人民幣,可行業中人仍然心有耿耿,“憑什麼‘拉菲’賣那麼貴,中國白酒就不行?”無論從經營策略還是國粹榮譽感來説,這好像都不錯。但觀察現在一些國産奢侈品的品種選擇、開發思路和市場效果,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少大毛病,真要以此樹立“中國奢侈品牌”,不説緣木求魚,也是事倍功半。

  無論月餅、粽子還是榨菜,雖有文化內涵,卻沒有“貴族血統”,本是常見食品,奢侈屬性極其單薄,生活中隨處可見,材料來源遍地都是,真要榨菜賣到燕窩價,必定刺激農民將榨菜種遍全國甚至全世界,最後過剩,弄得誰都胃口大壞,連看一眼也心煩,哪還能“奢侈”?

  為了人為製造“稀缺性”,倣冒“貴族血統”,廠家就往月餅或粽子里加鮑魚、冬蟲夏草之類本不相干的食材,再裝入紅木匣子,硬撐得身價不凡;而“天價榨菜”,則弄了一套純銀碗筷相配。殊不知越是額外加碼,越表明原來價值有限,只應了那個古老成語:“買櫝還珠”。

  説白了,“買櫝還珠”還真是開發“天價榨菜”的“思路”所在:“借榨菜之名,行送禮之實”。區區榨菜儘管“沉入江底數年”,撈出來還是只算一份薄禮,但配上了貴金屬,便有貨幣的價值。誇張作為,不過是為了迎合當下社會“灰色交往”的需要,用於某種不便明説的“禮尚往來”。果真如此的話,殷鑒不遠,當年的君子蘭,現如今的天價月餅等等,可有哪樣哪件做成了“奢侈品牌”?動機不正,創意低俗,鬧個笑話罷了。

  揚正氣、走正道,方能樹立中國的産品形象和品牌

  正因為“醉翁之意不在酒”,開發“天價榨菜”的企業不但不掂量創意,也不在乎技術工藝,根本無意于把榨菜做成精品。有記者潛入“生人莫入”的生産重地,看到了四處蛛網滿眼積塵的景象,完全不合食品衛生要求。如此不把心思用在正路上,只求投社會歪風之所好,急功近利,貪圖虛名,如何樹得起品牌?如何發展中國的“奢侈品行業”?恐怕最後連從股東到職工的家常便飯都做不好。

  公眾關心“天價榨菜”,不僅是關心一種食品、一個企業、一個行業,更在反思當下中國經濟和企業發展的方向:我們不但需要核心技術,更需要正確的文化價值觀,經營者只有發憤圖強,揚正氣、走正道,不耍小聰明,不圖歪財,方能真正樹立中國的産品形象和品牌。(顧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