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基金論戰下半年:先守後攻 最困難時刻已經過去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4日 09: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年中已過,無論是乘勝追擊還是知恥後勇,基金都要好好規劃下半年的投資方略了。

  姑且不論“言行”是否一致,中期策略報告都是管窺基金經理們在想些什麼的重要窗口。南都記者發現,上半年的A股市場“折騰”使得基金對下半年總體繼續持有較為謹慎的態度,不過基金經理們也同時相信下半年的情況會比上半年要好,並相信海外市場將比A股市場要走得好。“先守”而“後攻”,成了基金主流的預期。

  最困難時刻已經過去

  “最困難時刻已經過去。”在綜合分析了宏觀經濟、政策面、流動性三方面的因素之後,申萬菱信基金錶達了對下半年保持謹慎偏樂觀的態度,其預計下半年整體表現將好于上半年。

  上投摩根同樣認為,下半年股票投資會面臨比上半年更好的機會,很多負面消息反映在股票下跌裏面,而且股票下跌已經跌到有一個估值吸引力的區間,下半年投資者應該要考慮一個問題———股票已經屬於風險不大的投資品種。

  金鷹基金的下半年策略明確表示,從去年開始執行的緊縮貨幣政策效果已經逐漸顯現,C PI預計在6月份見頂,三季度開始出現回落;房地産價格不斷上漲的態勢得到控制,一線城市房地産價格有望出現回落。但是,企業信貸資金受限明顯,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受到影響。從資金面看,下半年解禁等資金壓力較上半年較弱,但國際板推出會對市場造成一定的衝擊。

  “從政策面看,貨幣政策的緊縮已經進入收尾期,力度將會減小,緊縮頻率也會減少,財政政策將會看到更多積極性的一面,項目的審批及保障房融資的開放將是重點。”這是金鷹基金所看到的機會。

  華安基金預計,市場將可能在7月、8月份震蕩築底,此後將可能出現反彈。在前期以中報業績為主線,選擇防禦為主的配置策略,之後待通脹趨勢性回落明確、貨幣或財政政策明朗之後,以流動性預期改善、保障房實質性推動步入重要日程為契機,週期類板塊以及市場整體有望展開反彈行情。

  至於近期防禦策略中的行業配置,華安基金建議可關注主要推薦受益於豬肉漲價和景氣週期的飼料、養殖(畜牧養殖、水産養殖)的農業板塊,受益於消費升級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品牌服裝、家紡、體育休閒用品,以及高盈利和確定性的白酒等。建材主要關注水泥,醫藥行業重點關注醫療器械與中藥等。

  期待保障房行情

  “保障房”是基金藍圖中的最大亮點。東吳基金預計,隨著經濟“底”和通脹“頂”這一組合逐步明朗之後,市場對於政策鬆動的預期可能將顯著升溫,市場見底反彈的概率較大。

  配置上可向兩個方向傾斜:一是高彈性且有基本面支撐的行業,看好水泥和工程機械,這些行業將在需求面顯著受益於以保障房為代表的固定資産投資且行業彈性較大;二是前期調整充分且下半年存在催化劑的行業,尤其看好中小板創業板中成長性較好的子行業,如通信、軟體、電子元器件和節能環保等。這些行業年初至今普遍下調幅度較大,但下半年相關産業政策出臺的預期強烈,可能成為行業反彈的催化劑。

  在投資時間點和板塊的演繹上,金鷹基金認為,下半年保障房主題貫穿始終,關注房地産、水泥、建材等相關産業鏈。從低估值、確定增長的地産、汽車、水泥等行業開始進行先行防禦並迎接中報行情,其間逐漸增加穩定增長消費類醫藥、食品飲料和紡織服裝配置;到了8月底9月初轉入彈性較高的保險、煤炭等資源類及增加有業績增長支撐的中小板品種倉位;關注水利工程建設、鐵路系統改革及西部開發主題機會。

  海外依然靠譜?

  海外市場方面,二季度後期Q D II基金曾出現了一輪震蕩,但依然跑贏了A股,基金公司預計下半年情況繼續比A股要好。

  對比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投資環境,長盛環球大盤基金經理吳達認為,金融危機以後各國央行擴大貨幣政策的寬鬆性,導致全球系統流動性劇增,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面臨較大的通脹壓力,中國自去年以來已經連續多次加息和上調準備金對抗通脹。

  反觀美國,由於核心通脹率較低,通脹壓力不大,至今沒有進入加息通道。這種貨幣政策的寬緊差別,導致美國企業的生存環境明顯優於國內企業,其企業盈利能力顯著強于A股上市公司。

  據上投摩根投資組合管理部總監張軍透露,公司旗下的兩隻Q D II基金在最近採取的策略是,當市場還是比較低、估值比較便宜的時候逐步加倉。現在還是在下跌和盤整當中,完全可以等到底部明確了再做反映。但是這個時候我們認為等到它底部明確了,可能市場反彈了10%了,回過頭來看原來那個時候是底部。

  張軍表示,其將更多地採取左側交易的策略。“雖然不知道哪一天真的是底,但是我們可以採取逐步增加倉位的策略。”未來加倉的話重點加在台灣市場和韓國市場。

  南都記者 謝曉婷 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