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國家如何對國企提出生態索賠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4日 0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7月12日,中海油最大的自營油田遼寧綏中36-1油田中心平台中控發生故障,導致原油落海,事發海域出現1平方公里油膜分佈。這是本月內繼中海油國內最大合作油氣田蓬萊19-3發生漏油事故、國內最大煉油項目惠州大亞灣煉油項目發生火災致油污流入南海後,中海油發生的又一起污染海洋事故。(《新京報》7月13日)

  據業內專家分析,海域溢油污染除了直接造成人身傷亡和直接的有形財産損失外,還包括生態破壞損失,如污染後漁民不能捕魚引起的純經濟損失,對動植物生存環境的破壞導致的物種減少或滅絕、景觀破壞以及環境美學價值的減損等。由於生態破壞的面積大,影響時間長,所以生態損失賠償一般都是天文數字。恰恰又是生態賠償對責任者懲罰力度大,也更能促使海洋開發企業提高責任意識,重視海洋環境保護。

  據報道,2002年至2006年間,我國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佔我國近岸海域總面積的55%。隨著近幾年海洋開發力度加大,更多市場主體都到海上掘金,海洋環境破壞程度只會加深。積極對污染責任者提出生態賠償以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就格外迫切。

  根據法律規定,造成海洋生態破壞,由行使海洋生態、海洋水産資源或海洋保護區監督管理權的國家環保總局、海洋局、海事局、港務監督及軍隊海洋管理部門代表國家向責任者提出賠償要求。蓬萊漏油事故,負責任的是美國康菲(中國)公司,而後兩起事故的索賠對象只能是中海油。於是,出現了國家可能對國企索賠的情形。

  國企的特殊性質很讓人擔心,相關行政部門是否有足夠動力去索賠。三大石油巨頭每年賺取鉅額利潤,但對國家回報不是很多,還時不時獲得政府補貼,這一直飽受質疑。而這種狀況能得以維持,顯然與政府對國企的態度有關。如今要讓政府在生態索賠上向國企大塊“割肉”,可能性有多大?別説現行海洋生態賠償的規範還有缺失,就算存在完善的法律法規,利用率又有多高?

  近幾年中海油事故頻發,據媒體報道,與其産量冒進有關。隨著不斷有海上新油田項目投産,中海油每年的原油産量均保持高速增長,為達到一年5000萬噸的油氣産量,各生産單位的壓力都很大。他們還積極“上岸”,拓展陸地項目。過快的擴張速度,必然隱藏著事故風險。這樣的過快發展,實際是以輕視環境保護為代價。如果重大污染發生後生態索賠不能及時提上日程,對責任者的追究不到位,那這種發展方式就難以得到扼制。

  所以,對於中海油這樣的國企造成海洋污染,必須嚴格依法治理。需要儘快完善法律規範,特別是要為行政機關以外的主體進行生態索賠創造條件。根據相關法律,法人、自然人如對海洋資源享有合法使用權,可以成為權利主體並提出生態索賠。但目前對海洋生態損害賠償的規定只是原則性的,在細節上存在諸多問題。所以,如何讓法人和自然人有便利的途徑,有可操作的方法,進而在生態索賠方面獲得有效的權利救濟,其意義非常重大。在具體實踐中,如有法人和自然人“第一個吃螃蟹”的先例,特別是有公益訴訟出現,各方也要持鼓勵態度,積極支持他們的維權行動。這不僅僅是維護他們自己的權利,更是在保護我們整個國家的海洋環境。

  謝昱航

   

搜索更多索賠 國企 的新聞